正文 第10章 _早晨型人_能做到的奇跡學習法——居然有這種學習法?(2)(1 / 3)

還有一點。信息是有主題的,有主線的引導。

比如,對"SARS"問題較為關注的話,拿到報紙時,大腦就自然會主動捕捉SARS這個關鍵詞。

"哦,在這裏。"——即便是小小的專欄文字也定能把它找出來。這就是自己要找的信息。

如果缺乏主題或者主題淡薄,那麼,即使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精讀,也是絕對找不到主線的。但是,如果有主題,具體地說,比如因為工作或興趣而保持了較高關注度的話,大腦就能順著關鍵詞自然地進行檢索和查找。

而且其能力比啟動電腦更具能量,更迅速,也更深入。在此,權且用一句話來概括電腦和人腦的區別。隨著信息的增加,電腦會變得遲鈍,開機速度變慢,而人腦卻會隨著信息的累積讓檢索變得迅速。不僅如此,信息的化學變化也會更加劇烈。正如前文榊原先生所述,讓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盡快地印製報紙是為了盡快地讓讀者閱讀。

當然,沒有固定的要求。有時間的時候匆匆瀏覽便可。不是閱讀,隻是瀏覽。當然,也不用把這個時間作為報紙閱讀時間而特意列入日程當中。用餐時、喝茶時、泡澡時,隻要稍微有點時間"順便"瀏覽即可。

但是,閱讀報紙時,人們往往會根據標題的大小、位置關係、正文的字體大小、幾個段落、在第幾版的什麼位置等去自然而然地理解該新聞(信息)的重要程度。其實那不過是為了讓報紙更加易讀而附帶做的編輯而已。

所以,報紙原本就是為便於粗讀而產生的。實際上也不得不粗讀。

中島流的"讀報法"

我是朝日、日經、東京新聞的網絡版會員,會利用網絡瀏覽這些報紙。

在瀏覽時我會進行比較閱讀,對頭版頭條報道的區別進行確認。

比如有一次,朝日的頭條是"北朝鮮問題",日經是"半導體工廠",東京新聞則是"某大型超市問題"。因為各自立場不同,所以這倒也頗有意思。

在這個報紙上被作為頭條報道的綁架問題以及銀行國有化在另一份報紙上是如何被報道的呢?我會接著關注這一點。這其實很有意思。

"真奇怪。其他報紙為什麼不報道呢?"

比較之後,一目了然。應該斷定不是不報道,而是不能報道。作為經濟記者要明白的是,對於各大報紙應該已經掌握的事態,不能再就某些事情加以報道。考慮到銀行的處境也隻能是做自我約束。

僅僅通過比較對照幾份報紙,我們就能馬上理清這些思路。其次是閱讀欄目較小但卻有趣的報道或者不可思議的新聞。是否有所收獲的關鍵就在於,通過一則小小的報道能夠展開何種深度的聯想。

勝負往往取決於能夠多麼快速地掌握信息。搶在報道之前做出應對是很關鍵的,遠遠要好過亡羊補牢。

當然,在網絡上瀏覽信息也很重要。要注意的是,不能認為"凡是報紙上報道的都是正確的"。這其中必定有報社根據其意向、思想、立場以及盲點所做出的信息"加工"。

換言之,報紙上的是有改動的。

即使取材於同一事實,其報道往往也會因為記者的解釋不同、報社的意向不同而出現不同,黑白顛倒、麵目全非的改動也不在少數。所以讀報不能隻取一家之辭,而應該同時閱讀兩種甚至是三種以保證協調。即使是為了不被"大本營發表"所蒙蔽,也應該逐步養成在掌握一種信息的同時從反麵再加以看待的習慣,這也是很重要的。

我是不讀晚報的,這一點請諸位參考。既然不讀,也就不訂閱。產經新聞已經廢止了晚報,而我從很久以前就不讀什麼晚報,因為晚報上的信息全部可以通過電視機來獲取。

中島流的"信息整理法"

有人會進行報紙記事的剪報。我本人也因為工作關係沒少剪切過報紙。

比如,我對"某獨特商品被開發出來了"的報道感興趣,而報紙上如果有對開發者以及開發背景的介紹的話,我就會剪下來加以收藏。

日經新聞的"經濟教室"那樣的成篇論文也可以用來參考學習,因此我也會剪下來。

能讓人轉變思維的專欄我也會剪下來。

我會在後文對這些剪報碎片的整理進行介紹,平日裏我都是剪下來放置不管的,集中整理是在周六周日進行。當然也可以每天都加以整理,但如果周六周日之前還有更加翔實的報道出現的話,我就會扔掉之前的剪報。為了不重複作業,我選擇的是"時間差整理"。

什麼樣的報道應該用來做剪報呢?

隻要是你好奇的、感興趣的、想要關注的報道就行,沒有限製。有工作、興趣、娛樂等各種主題。如果你是推銷員,認為"要把這個信息告訴客戶",那同樣也可以作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