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20幾歲,要學會用好心態把握自己(3)(1 / 3)

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的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從事自己所喜愛的職業時,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歡的領域裏發揮最大的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

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活得快樂,如果做你想做的事能給你帶來快樂,那麼不管它在別人眼裏有多不屑,都請放手去做吧,因為快樂是你自己的,隻有你自己知道做自己想做的事帶來的快樂比擁有全世界的財富更讓你覺得快樂。

沒有爭執的金缽

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所以在誘惑麵前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地去看待你想要的和你擁有的。

一位醫生曾這樣說過,人生下來都是兩手握拳,人死後又都是兩手攤開。這是上帝對人的懲罰。當你雙手空空來到人世的時候,你的手是緊攥著的;當你雙手滿滿離開人世的時候,你的手是撒開著的。上帝總讓人兩手空空來到人世,又兩手空空離去。無論是名流凡人還是高官顯貴,無論是家財萬貫還是顯赫聲名,你都帶不走一絲一毫。所以與其為得到的和得不到的煩惱,不如放下一切,保持一分淡然的心情,跳脫出這個煩惱。

一座廟宇裏,有兩個和睦友善的和尚在一起住了很多年。可能由於生活過於單調,胖和尚終於忍不住說:“讓我們改變改變吧,別老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每天的工作都太單調了,做點不一樣的事——就做點世俗的人做的事吧。”

由於隱遁而居的生活過得太久了,瘦和尚好奇地問:“世俗的人都做些什麼事呢?”

“哦,世俗人做一件事。”胖和尚發表高見說,“他們沒事就爭爭吵吵的。咱們師父圓寂的時候不留下一隻化緣的金缽嗎?把它拿過來,放在咱倆當中,然後我們兩人都說:‘金缽是我的。’”

瘦和尚很樂意幫這個忙,他拿起金缽,放在兩人之間,然後宣布說:“這隻金缽是我的。”

可能是因為多年的友誼和內省的功夫,胖和尚聽了以後說:“好吧,兄弟,如果這個金缽是你的,你就拿去吧。”然後爭執就結束了。

沒有爭執的爭執是一種修養,是不計得失大徹大悟的一種境界。人都是為了自我的利益而發生爭執的,隻有在利益中用平靜的心態去看待問題,人才能從爭執中解脫出來。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會讓人利令智昏,失去理性。隻有丟掉貪婪,在誘惑麵前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會使你的人生達到最高境界。

時刻警惕嫉妒之心

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以後產生的羨慕、煩惱和痛苦,是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

培根曾經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話說:“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與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隻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

有些人的嫉妒心常常是有毒的,他們一旦嫉妒起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強烈的嫉妒心會使他們陷於失去理智的瘋狂狀態。這樣的嫉妒對任何人都有害無益,既折磨自己,又折磨他人,嚴重者還會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傷害,悔恨終生。

唐人段成式筆記小說《酉陽雜俎·諾皋記上》中載有著名的“妒婦津”的故事:相傳劉伯玉妻斷氏有嫉妒心。劉伯玉曾經稱讚曹植在《洛神賦》中所寫洛神的美麗,斷氏聽到後,氣憤地說:“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輕我?我死,何愁不為水神?”後果真投水自殺。於是後人將她投水的地方稱為“妒婦津”,相傳凡女子渡此津時均不敢盛妝,否則就會風波大作。這個著名故事反映了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的嫉妒心理,嫉妒心原本是每個人都有的,但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一棵毒草,使人瘋狂。

嫉妒心理是一種憎恨心理,它會使人失去理智,每個人都應該能夠抑製、克服嫉妒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也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當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用各種感情的宣泄來舒緩一下是相當必要的。當你在人際交往中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時,要承認差異並努力進取,縮小差異;當嫉妒心理剛剛出現時,應想到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承認他人的優點,正視他人的優勢;希望他人進步,自己也有收獲,這樣能使他人快樂,自己也快樂。一個人若嫉妒別人,自己也就失去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還會失去友誼,影響團結,這樣令他人不快樂,自己也不會快樂。所以一個人要學會控製情緒,把嫉妒消滅在萌芽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