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於浙江桐鄉。筆名茅盾是他在192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幻滅》時首次使用的,還曾用過玄珠、郎損、方璧、止敬等其他一些筆名。茅盾被譽為中國現代傑出的革命文學家、無產階級文化戰士。
幼年時的茅盾即受到比較開明的家庭教育。父親沈永錫的維新思想在茅盾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奮發求新的種子。茅盾主要是在母親陳愛珠的精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
茅盾從小學開始就喜歡寫作,並且顯露出了這方麵的才華。在當時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誌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
茅盾進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裏,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因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學習,並在那裏畢了業。茅盾讀書的愛好一直延續到他1916從北京大學預科一期畢業。在學校,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因此從他的作文裏常可以看出古典文學對他的影響。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窘迫,茅盾沒法繼續求學,隻能參加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
茅盾先是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後來擔任了《小說月報》的編輯。當時文壇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文學流派,有複古主義、唯美主義、鴛鴦蝴蝶派、頹廢主義等等。本來《小說月報》是由鴛鴦蝴蝶派所盤踞,茅盾來了以後,大力宣傳“為人生”的藝術觀,對《小說月報》進行了徹底改革,組織成立了文學研究會,進一步推廣新文學。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中國大地一片白色恐怖。這期間,茅盾發表了《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反映大革命前後,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矛盾和鬥爭。
1930年初茅盾由日本回到上海,參加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工作,積極投身於以魯迅為旗手的文藝運動中去,與魯迅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在左聯的旗幟下,茅盾進入了創作上的一個高峰期。1932年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作《子夜》誕生了,它以磅礴氣勢和縝密的筆觸刻畫了廣闊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幅宏闊的曆史畫卷。這期間,茅盾還相繼寫成《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一批佳作。
抗戰期間,茅盾又高舉起抗日和民主的旗幟,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政策的神聖事業中去。他編輯《救亡日報》,主編《呐喊》周刊,創辦《文藝陣地》。1939年,茅盾接受友人邀請,去新疆搞文化教育工作。茅盾任新疆學院文學院院長,還擔任“新疆各族文協聯合會”主席,以及“新疆中蘇文化協會”會長等職。在新疆軍閥盛世才反動麵目逐漸暴露之後,茅盾離開新疆,在延安有過—段短期的參觀學習。後來茅盾曾連續寫成兩篇著名散文——《風景談》和《白楊禮讚》,這兩篇散文格調全新,詩意濃鬱,托物抒懷,借景言誌。作者通過禮讚白楊,熱情歌頌在敵後抗日戰爭中奮勇作戰的中國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的革命人民群眾。
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麵臨著兩個命運、兩個前途的大決戰。茅盾旗幟鮮明地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為民主和平而呼號,一直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解放後,茅盾作為國家和文藝界的領導人,以其對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無比赤誠的心,以他自己的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全部精力。
茅盾在病床上曾口授兩封信,要兒子代筆。一封是說明存款25萬元作為每年最優秀長篇小說獎的基金,一封是寫給黨中央請求追認自己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以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耿耿丹心,贏得了國內外人民群眾和進步作家的衷心讚揚。
茅盾的巨大成就在國際上擁有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品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擁有廣大的讀者。越來越多的漢學家進入茅盾研究的領域。茅盾已成為公認的世界文學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