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年),中國現代學者、詩人、散文家。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幼年隨父定居揚州,自稱揚州人。20年代開始創作文學,先寫詩,後寫散文。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抗戰勝利後積極支持學生運動。1948年抗議美國扶持日本,拒絕接受“美援”麵粉,8月病逝於北京。一生著作20餘種,近200萬字。1924年出版詩文合集《蹤跡》,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蹤跡》、《歐遊雜記》等,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此外,還有論學談藝方麵的著作,如《經典常談》等。
朱自清是散文名家,著有多部散文集。《背影》、《蹤跡》是其中最有影響的兩個集子,收文雖不多,但朱自清名篇可謂盡在其中,諸如《匆匆》、《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散文以內容及寫作形式而分,可分為三種:
1.抒情性散文。用白話描山畫水的“美文”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優秀和最優美的篇章。在朱自清的筆下,讀者能具體細微地感覺到那山水的韻味,如《溫州的蹤跡》之二《綠》,寫的是梅雨潭的瀑布,他用“少婦的裙幅”、“雞蛋清的軟和嫩”來形容瀑布的嫩滑;接著是寫顏色,用的是對比:北京什刹海的綠楊,杭州虎跑泉的綠壁,西湖秦淮河的水等,都是非濃即淡,隻有梅雨潭水綠得恰到好處。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作者曲折地表達了內心的獨特感受。在一片“汩—汩”的槳聲中,“七板子”啟動了,駛入了似“夢”一般的夜景,耳之所聞、目之所見,信手拈來,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美景。《荷塘月色》一開始就寫心情的不平靜,於是踏著月光遊荷塘。作者用惟妙惟肖的比喻寫出了荷塘美麗綽約的風姿,用明珠、碧天的星星寫荷花的美。寧靜的荷塘排遣了作者心中的鬱悶。《背影》文字簡白,僅隻是敘說父親送別兒子的一段場景,可它捕捉不可言說的細節,注入了一股對勞碌奔波的老父的深情,打動了後世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
2.記敘性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寫在自己國家電車頭等車廂裏。受西洋小孩凶惡目光的逼視而生的屈辱,憤怒和迫切的國家之念。《執政府大屠殺記》(集外文)從一個“三一八”慘案目擊者的角度做出曆史的記錄,《航船中的文明》對“男女分坐”的封建勢力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兒女》寫的是“蝸牛背了殼”的那種幸福的家庭,透著生活的苦澀。
3.論說性散文。這是朱自清後期創作的特征,包括《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集子,文字洗盡鉛華,樸實簡練,論理嚴謹清晰,時有創見。
朱自清的散文是以情致勝的。他的文學活動從新詩創作開始,詩歌重情的特點自然也影響了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或描摹世態,懷人抒情,或即景寫情,融情於景,或融情於理,以理蘊情,無論敘事、寫景、抒情都貫注一個“情”字。朱自清散文的“情”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或樸素,或豐盈;或莊重嚴肅,或幽默詼諧;或憂鬱惆悵,或積極進取。他的精神世界、文化教養、社會觀念、審美品格,全由這“情”字見出。朱自清散文最動人處,是他的至誠和寫實,沒有任何虛飾誇張。短短一篇《背影》感動著幾代讀者,就是因為它的感情的真摯、純樸。
朱自清也長於寫景,《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等名篇都表現了他觀察細致、描寫精確的特點,有人將他的散文比作為中國畫中的工筆畫,確實道出了這類散文的特點。他將人人眼中見、心中有、筆下無的景色娓娓道來,細細描出,勾勒出賞心悅目的圖景。
朱自清散文有時引用古詩文中的警策之句,造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點也可以從他的散文修辭、煉句中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打破了白話不能寫出美文的陳舊說法,為新文學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為白話地位的確立起到了急先鋒的作用,他的散文在語言、風格等方麵對後世的影響極大,而且由於其散文進入了中小學課本,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傑出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