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
老舍出身於北京的一戶貧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名守皇城的士兵,在老舍一歲多時,死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父親的死對於原本就很艱難的老舍一家是個致命的打擊。不識字的母親隻有靠充當校役和攬些雜活,含辛茹苦地將老舍撫養大。艱辛的生活使年幼的老舍早早地成熟起來,磨煉出他外柔內剛的性格。這種性格,都鮮明地表現在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活動中。
靠著別人的資助,老舍讀完了小學,並且考入了北京師範學校。從學校畢業後,老舍憑著自己的才幹和努力,當上了小學校長。應該說,老舍完全可以就此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但是,五四運動以及由此掀起的時代新思潮和文學變革衝擊著老舍的心靈,他毅然辭去原有的職務,投身到創造新的社會與文化的近代民主事業中。
1924年,老舍經友人推薦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在那裏,他開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自1925年起,老舍陸續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這幾部作品很快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表現出老舍小說作品的一些特色:善於運用北京口語,以俏皮幽默的筆調對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
回國後,老舍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教學之餘,老舍繼續從事創作,而且愈來愈關注嚴峻的社會現實。有兩類社會現實直接觸動了老舍的靈感並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一是日本侵略中國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危機,這類作品有《大明湖》和《貓城記》;二是掙紮於社會底層的貧民的苦難生活,這類作品有《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老舍寫這兩類作品筆鋒嚴厲、基調沉重,加強了批判的力量。但同時,老舍並未放棄他所鍾愛的幽默的風格,這一時期他相繼寫出了諸如《離婚》、《牛天賜傳》這樣機智詼諧的文章。
1937年日本開始全麵侵華,老舍也走出書齋,積極參與到抗日救亡的社會活動中。他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被選為理事,擔任總務部主任。從協會繁瑣的常務,到保障文藝界正當權益、營救進步作家,直到在文藝領域抵製國民黨的反動政策,老舍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抗戰後期,老舍還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四世同堂》,以他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描繪了北京淪陷後中下層市民的眾生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舍由美國回國,又進入了他創作的新時期。老舍以迎接新時代的極大熱忱,積極探索改革傳統曲藝之路,努力用這些舊有的藝術體裁譜寫新內容。1951年,老舍創作出話劇《龍須溝》,這是作家衷心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公演後,獲得了極大的反響,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龍須溝》標誌著老舍創作新的裏程碑,也是新中國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老舍由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後來老舍又創作出了《茶館》等為他贏得國際聲譽的作品,將他的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