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一說錢塘)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他的傑作《三國誌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

羅貫中生活的元代中後期,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的時代。羅貫中抱著不與元朝統治者苟合的態度,置身於下層人民之中,從群眾文化裏汲取營養。

羅貫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杭州度過的。在杭州定居,對他後來成為小說家、戲劇家有重要的影響。

元朝時的杭州是南方的貿易港口、經濟中心,這裏的市民文化相當發達。元代後期,雜劇作家大多集中在杭州。在這樣一個環境裏,羅貫中細心觀察和揣摩著,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在民間藝術園地裏得到錘煉、升華。

《隨唐五代史演義傳》是羅貫中的早期著作之一,它的藝術成就不能同他後來的作品所達到的高度相比,但它由逐年敘述曆史事件向著重塑造人物形象的轉變,是我國長篇敘事作品逐步成熟的表現,這也是羅貫中對我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

在元末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一直關注現實社會問題的羅貫中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政治決定:投身起義軍,擔任了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謀士。

羅貫中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傳統知識分子,據史書記載,他曾經“有誌圖王”。從羅貫中加入張士誠的義軍來看,他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雄心的。直接投身於武裝鬥爭的洪流,使羅貫中強烈地感觸到時代的脈搏。

通過羅貫中的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這部著名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他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在《風雲會》一書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文武雙全、智勇兼備、胸懷天下、心念萬民的聖君形象——趙匡胤。由此可見,他理想中的明君應該是這樣的。也正是基於此,當他發現現實中的張士誠不是這樣一個聖主時,羅貫中離開了張士誠,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活動。

結束了農民軍生活的羅貫中把滿腔的熱切傾注到文學中,通過小說創作出豐富的文學形象表達他對人生、對社會的見解。

據傳,羅貫中曾寫過《十七史演義》,但可惜的是,流傳至今的僅剩下《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等數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國誌通俗演義》。

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是在長期流傳的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創作的。但是,他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的三國故事連綴成篇,而是以自己的思想為指導,構建出全新的三國世界。

羅貫中從民間故事中汲取養分,注重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這部小說中,他成功地處理了曆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借助藝術表現,賦予曆史人物以血肉,因此前人稱這部小說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應當是很恰當的。

在《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羅貫中以其宏大的手筆、驚人的藝術表現力,為我們描繪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以及形象鮮明的各色人物。《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新的裏程,把我國的長篇小說藝術推向了成熟。

羅貫中在明初生活了十多年後於75歲時逝世。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一位占有顯著地位的文學家,他的《三國誌通俗演義》與《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經久不衰,有著永恒的藝術魅力。

《三國演義》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它是由我國宋代和元代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講史話本是一種通俗文學,是說書人講書的底本。每次開講之前,說書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明代以後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

到了元末明初,城市經濟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為明代文學創作的繁榮提供了新的因素和有利條件。適應市民文化娛樂需要的通俗文學特別昌盛,從而孕育了章回小說的誕生。

《三國演義》同其他稍後一些的章回小說一樣,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說書人或戲曲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它們的篇幅比講史更長,主要是供讀者案頭閱讀的。

初期,一部作品分為若幹卷,每卷又分若幹節;到了明代中期以後、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版本的古代章回小說:每部小說明確地分為多少回,回目也由單句最後發展成為工整的對句。

《三國演義》的故事很早以前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宋元時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元代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全相三國誌平話》中“擁劉反曹”的傾向已很鮮明,劉、關、張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氣息。可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內容愈來愈豐富,為以後《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曆史條件。

羅貫中在雜記、遺聞佚事、野史小說、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正史陳壽的《三國誌》及其注釋材料,結合他在創作上的才華,融會貫通,重新創造,寫成了這部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古典曆史名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