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是以一定的曆史事件為背景,以史書及傳說的材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它要求所寫的故事和人物要生動形象,細節可有所虛構,但基本情節不能違背史實。

有關三國的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據杜寶《大業拾遺錄》記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故事,在隋煬帝時期的水上雜戲中就有。劉知幾《史通·采撰》記載,唐初時有些三國故事已“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李商隱《驕兒》詩說:“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癡”。晚唐時,三國故事已經到了童叟皆知的程度。

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根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同時皮影戲、傀儡戲、南戲、院本也有搬演三國故事的。這時的三國故事已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

蘇軾《東坡誌林》記載:“王彭嚐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是經常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有《三戰呂布》、《赤壁鏖兵》、《隔江鬥智》等三十多種,在這些劇本中,繼續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由此可見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白話小說,可能很早就產生了。

現存早期的三國講史話本,有元至治年間所刊《三國誌評話》,不僅擁劉反曹的傾向十分鮮明,而且劉、關、張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氣息,張飛的形象最為生動,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寫得很突出,但情節與史實相違,民間傳說色彩較濃;敘事簡略,文筆粗糙,人名地名多有謬誤,顯然沒有經過文人的修飾。

與此同時,現存三國故事的戲劇目即有四十多種: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單刀會、白帝城托孤等重要情節。此後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創作出傑出的曆史小說《三國誌通俗演義》。

它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加入了文人心願。充分運用《三國誌》和裴鬆之注等史籍所提供的材料,重要曆史事件都與史實相符;又大量采錄話本、戲劇、民間傳說的內容,在細節處多有虛構,形成“七分實事,三分虛假”的麵目。

《三國演義》洋洋七十餘萬字,結構宏偉,人物眾多,情節錯綜複雜,生動地反映了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九十多年中,各封建統治集團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曆史麵貌。

但《三國演義》不是曆史書,而是一部文學巨著。作品中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像桃園結義、古城會、三顧茅廬、借東風、群英會、空城計等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那些閃爍著藝術光輝的典型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周瑜等,幾乎是老幼皆知的。

在中華文學史上,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長篇巨著,都是長期深受讀者喜愛的優秀作品。

《三國演義》描寫戰爭的藝術非常高超。

全書描寫上百次各種類型的戰爭,但都不重複。從單刀匹馬的廝殺到千軍萬馬的混戰;從戰場上的鬥智鬥勇到營帳裏的用計設謀,寫得有虛有實,各具特色。小說在金戈鐵馬的爭鬥中,又不時穿插描寫大江明月、飲酒賦詩、山林賢士等抒情場景,從而使故事有張有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能夠把戰爭寫得如此有聲有色,千變萬化,這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也是不多見的。

作品構思之雄偉、活動場麵之廣闊、人物形象之鮮明、藝術水準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小說中均無與倫比。

統治者因該書“擁劉抑曹”的正統傾向而大加推崇,並從中汲取統治之術;布衣百姓則從中領略軍事智慧,並對故事情節津津樂道;農民起義領袖卻奉該書為軍事寶典,從中學習戰略戰術;飽經世故之人又視該書為謀略寶庫,潛心鑽研保家安身之道。該書中的故事和人物深入人心,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同時,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國演義》也遠播於海外,被譯成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幾十種文字傳遍世界各大洲。俄國漢學家稱讚該書是“一部真正豐富人性的傑作”;法國學者認為“在曆史小說中,《三國演義》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國社會,人們誇獎“《三國演義》是描寫英雄業績的一部早期的傑作”;英國學術界一致推薦《三國演義》為“史詩般的作品”;在日本,《三國演義》擁有最廣泛的讀者群,甚至超過日本原創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