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其生平事跡,舊籍記載絕少,傳說亦多參差,一說他原籍蘇州,後遷淮安。我國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所著《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深受人們的喜愛。

相傳施耐庵出身船家,從小對水上生活比較熟悉。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考中進士後,曾在浙江擔任錢塘縣官兩年。由於當時是在元朝末年的殘酷統治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施耐庵深感自己與當道的權貴不合。決定歸隱,閉門著書。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朱元璋都曾請他出山,但他堅決不應聘。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他為避戰亂,遷到老家興化白駒場西十八裏的地方定居。在他住的村子的西頭有一蘆葦蕩,占地十餘畝,當中蘆葦繁茂,每到秋冬季節,野鴨成群飛來。蕩口直通河溪,溝河交叉。蕩中有一土墩,高露水麵。施耐庵即以此為梁山水泊,他坐小船到此,登臨土丘,以體驗其境界,並開始從事《水滸傳》的創作,最後終於完成巨著《水滸傳》。

明洪武初年,施耐庵的好友劉基在明為官,封誠意伯。他欽慕施耐庵的才識,曾親自到白駒場訪施耐庵,想找他入朝為官,但被習慣自由生活的施耐庵謝絕了。不久施耐庵因病去世,享年約75歲,葬於家鄉施家橋。

《水滸傳》這部膾炙人口的巨著,是在群眾創作的基礎上加工完成的。成書之前,水滸故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有人為之寫作,有人為之畫讚。宋末元初,水滸故事已經為雜劇、話本所廣泛采用,如元刊《大宋宣和遺事》話本,記敘了從楊誌押送花石綱到征方臘的比較完整的水滸故事。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人物通過加工整理,使之更加精練生動,創造出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優秀作品。

直到今天,水滸故事的題材仍在京劇和各種地方劇目中占據很大的比重。《水滸傳》的藝術成就,也被後世優秀作家們學習、繼承。充滿反抗意識的《水滸傳》對後世人民群眾為反抗封建統治階級而進行的鬥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些農民起義軍往往從《水滸傳》中吸取鬥爭的經驗。因此,對人民群眾來說,《水滸傳》不但是精神食糧,也是鬥爭的武器。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佳作,還在於作者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關係的描繪,把一幅活生生的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逼真而又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在這幅圖景麵前,可以看到社會各階層的情況及當時的風土人情等。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視《水滸傳》如洪水猛獸,把它列為“禁書”,遭受到他們的痛恨、誣蔑和禁毀。但它在人民群眾中間卻流傳不絕,這足以證明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證明了它是一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作品。施耐庵的名字也伴隨著《水滸傳》的影響而在我國長期地流傳著。

作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現實主義小說的《水滸傳》,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並早已走出國界,被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作為世界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當之無愧的。它的作者施耐庵同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這幾位大文學家一起作為對我國社會影響極大的人物也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