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看朱成碧淚紛然(3)(2 / 3)

“弄錢!”皇帝幾乎想仿效紅太陽搞“土改”搞“三反五反”了。不過現在皇帝是暫時玩不過那些富官僚。畢竟自己是這些富人的總頭子,奴隸主階級的總代言人啊,最大的地主啊。自己革自己的命,還真不是一般的覺悟能辦到的。

這麼個零和遊戲,李峙還沒發瘋,自然是不會輕易地暴走,去發動一場將可能埋葬一切的“革命”。李峙不會去走王莽的老路。

怎麼樣去改變,走一條新路,李峙穿越者的身份並沒給他什麼幫助。他隻是一個可憐的高中生,不是什麼曆史學的研究生,博士,博士前或者聖鬥士。他那點可憐的“曆史知識”,現在越來越不管用,雖然他也積累了不少的政治經驗,但是搞經濟,他自認為是不懂的,即使是相對簡單的古代經濟。

帝國大學的智庫為皇帝提供了很多的方案,有的保守,有的大膽,總之原來混亂的財政實在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有漏洞的製度,總是滋生一些腐敗,挖國家牆角古今中外都不缺乏。以清廉高效而著名的貞觀官僚係統,逐漸從文皇遺產大有演變成曆史包袱的趨勢。

商鞅那樣暴風驟雨般的激進改革,李峙也就想一想,那根本就是大手術。如今門閥軍勳們雖然氣焰被壓製下去了,但是不代表他們會束手待斃,自北魏道武皇帝以來,代北勳門一直都是主宰北朝風雲的真正力量。

王安石那樣的改革似乎又有些溫柔,北宋畢竟麵對的都是些書生,起碼鬥爭起來也沒那麼血腥。現在可是割那些丘八大爺的肉,這些人可不是溫和的宋朝書生,惹毛了,殺人造反,他們是做得的。

不過現在的時機也比較好,畢竟開國不久,皇帝的權威還在,代北門閥的力量經過新貴們的調和,也不算特別強大。

更化的事情皇帝在很早的時候就在思考了,現在他完全掌握了朝廷的權利後,就開始了做為穿越者出身的統治者必做的一門功課——頒布新政。

不搞君主立憲,也不弄內閣,更不會搞“古代軍管會”讓那些大頭兵去管理國家機構。李峙首先改革的對象就是宰相——大唐的國家決策執行製度。

一改以前各省各部主官兼任宰相的“習慣”,李峙將宰相作為一個固定的職務確立了下來,這樣避免在宰相的任免上隨便更換,導致政策的延續性被破壞。嘉禾更化後的宰相——尚書左右仆射的權利大大增加,國家行政機關都要圍繞這兩位來運作。

當然相權太強勢,不是好事,更化用了三個政策來製衡兩位權利增大的宰相。第一,皇帝也加強了禦史台的權利,把北魏以來禦史充當皇帝耳目的功能,恢複到兩漢時代製約相權的機構。第二,發展了宰相辦公會議的群商群決的功能,這是唐宋文官製度的一大優點,雖然左右仆射有執行權,但是決策權還是在宰相辦公會議。第三點,也是前代未有的,就是任期的明文規定,左右仆射每屆四年,可連任兩屆,任何情況下不得連任三屆。李峙在談到這點的時候對宰相們說:“一旦這個製度被破壞,離大唐滅亡的時候就不遠了。”“退休”後的左右仆射要是再重新擔任仆射,一般需要離職十年後才可以。左右仆射,一主一輔,有權推薦各部尚書等人選,但是最後的決定權在宰相辦公會議。

設置“三衙”也是更化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東西,這個機構把原來兵部調度指揮、後勤不分的兩大功能區分開來。

三衙有點相當於後世的總參謀部,負責的是唐朝軍隊的戰時指揮。但是將領的人事任免、後勤補給都屬於嚴格地把握在六部。這一改,原來炙手可熱的兵部就成了“三衙”跑腿的了,負責把三衙的計劃負責實施下去。當然兵部也還保留了相當的權利,起碼對於戰功的評價,對於軍事長官的考核,對外情報的搜集等等那還得問問它。更化後,李峙開唐朝先河任命了一位文官擔任兵部尚書。從此這個職務也不會一年幾換,漸漸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