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財富買不來一個好的觀念,一個好的觀念可以帶來億萬財富。
——陳婉芬
1.每個人都需要理財
大多數人都持有“有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的觀念。普遍認為,每個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來的餘財可理呢?“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仍是一般大眾的想法。
事實上,越是沒有錢的人越是需要理財。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在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愈窮的人就愈輸不起,對理財更應要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如果你覺得,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大眾生活信息來源的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理財方略是服務少數有錢人理財的“特權區”。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當然了,在芸芸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極大多數。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初入社會無固定財產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還可能是“翻身”的契機呢!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是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認為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或把投資理財與那些所謂的“有錢人”劃上等號,再以價值觀貶抑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邏輯思維。一方麵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麵卻又不屑於追求財富的聚斂。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的是觀念,要知道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係,應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的奴隸,所以才要誠實麵對自己,究竟自己對金錢持何種看法?所得是否與生活成比例?金錢問題是否已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避免之痛了?
財富能帶來安定、快樂與滿足,也是許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徑之一。適度地創造財富,不被金錢所奴役、所累是每個人都應有的為人之道。
2.理財伴隨我們一生
許多理財專家都認為,一生理財規劃應趁早進行,以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老來蹉跎歲月空悲切。人生的每個時期都應該有明確的理財計劃:
求學成長期。這一時期以完成學業為階段目標,此時應該多充實有關投資理財方麵的知識,若有零用錢的“收入”應妥善運用,此時也應逐漸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切勿“追趕時尚”,被虛榮的物質欲望所奴役。
社會青年期。初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是追求經濟獨立的基礎,可開始實務理財操作。因為這個時侯年輕,較有事業衝勁,是儲備資金的好時機。從開源節流、資金有效運用上雙管齊下,切勿冒進急躁。
成家立業期。結婚是人生轉型調適期,此時的理財目標因條件及需求不同而各異,若是雙薪無小孩的“新婚族”,較有投資能力,可試著從事高獲利性及低風險的組合投資,或購屋、買車,或自行創業爭取貸款,而一般有小孩的家庭就得兼顧子女養育支出,理財也宜采取穩健及尋求高獲利性的投資策略。
子女成長中年期。這個階段的理財重點在於子女的教育儲備金,因家庭成員增加,生活開銷亦漸增,若有扶養父母的責任,則醫療費、保險費的負擔亦須衡量。這個年齡往往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因工作經驗豐富,收入相對增加,理財投資宜采取組合方式,貸款亦可在還款方式上彈性調節運用。
退休老年期。此時應是財務最為寬裕的時期,但休閑、保健費的負擔仍大,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時,若有“收入第二春”,則理財更應采取“守勢”,以“保本”為目的,不適宜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以免影響健康及生活。退休期有不可規避的“善後”特性,因此財產轉移的計劃應及早擬定,評估究竟采取贈與還是遺產繼承方式要符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