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個人活在這大千世界裏,如同滄海一粟。天下之大,時間之長,事物之廣,貨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的人,永遠是快樂的。
知足,是一種成功處世的藝術,它小半屈於無奈,大半則源於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豐富以及應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圓熟。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應該是尋求生活的快樂,知足如果能夠常樂,則不妨知足。知足是對現實生活的欣然接受,當一個人無法改變生活的處境時,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還能有更明智的選擇嗎?人若有此種想法,在順境裏自然能優哉遊哉,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夠安之若素。
人生常常是無奈的,有時候會被逼迫置身於極不情願的生活境遇裏,甚至會落到萬念俱灰的地步,但是一旦他能想到自己好歹還擁有一個可愛的人生,便又知足地笑起來:“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無處下金鉤”。
3.知足的人是富足的
有隻鳥兒總是在果園上方盤旋,看到有人采摘果實,就厲聲啼叫:“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某個城市郊區有一片果園,種了許多枇杷樹,不但果實很甜,葉子還能煉藥治病,所以每年到了果實成熟的季節,很多人就從城裏來采果摘葉。
這隻小鳥總是在這片果園上方盤旋,好像在看守果園。隻要有人接近枇杷樹,那隻鳥就開始大叫;若伸手摘枇杷,它就會叫得更淒厲。仔細聽它的叫聲,好像是:“我所有!我所有!”年複一年,總是如此。
有一年,來果園摘枇杷的人比往年更多,那隻鳥在人們四周厲聲啼叫,非常著急的樣子,不過大家都已見怪不怪,沒有人理它,仍舊繼續摘枇杷。那隻鳥不斷地啼叫,最後終於吐血而亡。
從前城裏有位年輕人,在父母過世後繼承了許多財產。他天天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一心希望財產愈多愈好,連將來果園與田地可以收成多少農作物都算入財產中。年輕人認為家中多一個人就消耗更多食物,所以不願娶妻生子,原本家中請的傭人也都辭掉了。他一生都在為財產而忙碌不安,年老去世之後,財產由於無人繼承,都被沒收交入國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守財奴”。
那隻鳥的前世,就是這位貪婪的人。由於還留存著貪婪的習氣,認為果園仍然是它的,舍不得人們來采摘果實,所以不斷叫著:“我所有!我所有!”一直到吐血死亡為止。貪婪不舍隻能招來貧乏不安的苦果。
有句話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而“得”與“失”之間,該從什麼角度來衡量?在這些日子裏,自己究竟擁有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
一個不懂得知足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還是會不知足,因為他本來就永不滿足。他還會抱怨,還會攀比,還會不快樂。
智慧小語:
知足者的秘訣是: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擁有的,並割舍不實際的欲念。得與失一線之間,得到有時是種失去,失去有時又何嚐不是一種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