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第24變:擁有知足的心境(1 / 2)

人生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得到所您要的東西,盡力去爭取;第二是享受它,享受擁有它的每一分每一秒。

——畢加索

1.要幸福就要知足

知足,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境,也是一種不經意間的幸福。知足是我們在深刻理解生活真諦之後的必然選擇。隻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長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思維的空間,從而盡享人生的樂趣。

每一個人都是希望活得瀟瀟灑灑、快快樂樂的,誰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曆程中企求得太多,認識不到願望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一味去追求個人利益之所以後果可悲,是因為客觀方麵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卻偏要拚命往裏撞,朝裏鑽,其結局便可想而知了。這種失去理智的作為是快樂的生活離其越來越遠乃至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適可而止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可以為我們帶來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個人隻有當他自己覺得幸福的時候,那才會真正擁有幸福;相反他自己若不覺得幸福,那麼他永遠都不會懂得真正的幸福之所在。獲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種最為廉價的方式。隻有懂得知足的人,才能立身良久,讓快樂的心情水遠占據自己心靈的空間。

隻有拋棄貪心和貪欲的人,才會生活得坦然,沒有煩惱,沒有麻煩,也沒有外來的禍害。隻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良久,而這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心靈的空間,從順盡享人生的樂趣。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知足者常樂”曾經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人生哲學。

古代有的人結廬於山間,一畝薄田,一壺清茶,一盤檀香,一張古琴。悠閑自在,自得其樂。比如陶淵明悄然逝世,隱匿南山;比如孟浩然廝守農舍,歸隨田園。在那平凡的雞鳴犬吠中,在那“把酒話桑麻”的笑談中。他們擁有了不為外人所知的樂趣。

2.不知足易生禍

原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賈永祥,曾是全國法院係統“先進標兵”,但後來,因受賄罪等被判處無期徒刑,成為“落馬”的大官。他在監獄裏深刻反思後,得出的結論是:禍出不知足。堂堂的中院院長,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才得出如此的結論,晚矣!然而,對那些仍在苦苦掙紮追求名利,勾心鬥角戰“官場”的人來說,何嚐不是一麵“鏡子”呢?

世間萬物能知足方能安樂,貪婪必定招致禍端。《紅樓夢》中第一回說到“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就奉勸人們不要因嫌官職小而鑽營上爬,結果落得觸犯國法,鋃鐺入獄,丟掉性命的下場。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相比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為有害?過分的貪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斂積財富,必定招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的欲望。要真正做到知足,也非易事。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兒安康,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謂的攀比,隻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禍”。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難;其次,是正確對待他人;再次,就是要正確對待社會。做到這三個正確對待,就能自覺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