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求變圖新:成功創富的靈魂(2 / 3)

(4)雙軌突叉。如今,“隔行如隔山”已成為過去,各行各業的發展軌跡,互為交叉,形成一個個“突變點”。以日本陶瓷業的發展為例,與造紙業相結合,研製成一種似紙非紙的新型材料——陶紙,具有能剪、能折、能編、輕薄和防燃等特點;與汽車製造業相結合,可研製成無冷卻係統的陶瓷發動機。這些交叉,既是陶瓷業的突破,也是造紙業、汽車製造業的巨大變革。

(5)極限突破。市場變遷軌跡的延伸,雖無窮盡,但延伸到一定長度,因種種限製,會進入極限狀態,需尋求新的突破。集成電路上的矽片,用傳統的工藝所達到的集成度每平方毫米十幾萬到幾十萬個元件,但難以超過百萬件。否則,電路過密,難以散熱。如何突破這個極限,使計算機運算速度和能力有新的突破?美國、日本和前蘇聯等國的廠商,在競相發展人工智能計算的同時,開始研製第六代計算機——生物計算機。

綜觀上述要領,雖隻是沿著市場變遷之“線”覓“點”,似不難把握;但若身臨其境,就會為“線”長“點”少而迷惘。“西園一點紅猶小,早被蜂兒知道。”蜂兒早知“點紅”,隻緣辛勤飛尋。百萬富豪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所以才得蜂兒之樂。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宋朝弟將他的“科利華”變成“革命”策源地,在全國範圍內,策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習的革命”。一家企業投入一億元的資金為一本書的出版作推廣,號稱要達到一千萬冊的發行量,乍聽起來挺玄乎,但市場和讀者的反應卻很快讓人刮目相看。

到1999年4月,《學習的革命》發行量超過了500萬冊。科利華由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有人說過,科利華的成功並不足以反映宋朝弟的成就,他的影響彌漫於整個軟件行業。他提出的令很多人震驚的“量子理論”是使他自己具有比科利華現在的成功更具有影響力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E=MC2是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也是原子彈巨大威力的奧秘所在。該公式說明,微小的質量M可以以光速平方C2倍放大,產生巨大的能量E。這個公式可以套用來說明宋朝弟的成功方程,那就是:E代表企業的業績,M代表企業的物質基礎,而至關重要的C則代表創新的觀念。依托稀少的物質載體,創新的觀念能爆炸出驚人的業績。這就是新經濟的秘密所在。所以科利華對人的管理都是圍繞如何改變思想,激發創新觀念。宋朝弟說:“在觀念、思想、方法、行動四個要素中,我們把行動看得最弱,因為在信息社會中,你不需要‘動’很多,關鍵是要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產生一種思想。思想具體化以後,想出一些辦法。真正要做,就是幾個動作的問題。因此,在我們的企業中,觀念的灌輸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觀念通了,具體事情好商量。不管多大的工作量,隻是個人力量和時間的問題,總能實現。”

經過多年的努力,宋朝弟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教育軟件領域走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並成為這一領域沒有爭議的“龍頭老大”。

翻開科利華的大事記,會發現科利華從1991年成立開始就一直圍繞教育這條主線在運轉。從最早的“CSC中學校長辦公係統”到“CSC電腦家庭教師”再到CSC赴美夏令營的開辦,以及推出的《學習的革命》、網上書店的籌辦、網上學校的設想,無不與教育有關,可謂對教書育人情有獨鍾。在一般人眼中看來教育是由政府負責的公益性事業,而宋朝弟卻把它當作了產業來經營。可以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開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其中的艱辛曲折很難被外人所了解。在當初科利華投入教育軟件開發時,除了宋朝弟外沒有一個人同意,誰也看不出這裏有多大的生存空間。當宋朝弟滿心歡喜地與101中學的校長談了一個下午校長辦公係統該怎麼做,臨走時校長告訴他說:“不著急,五年以後再做吧。”但宋朝弟用創造性的營銷手法第二年就打開了局麵。他針對當時學校缺乏硬件的情況,打出買軟件送硬件的廣告,一下賣了1000多套。一舉打開並占領了這一市場,使科利華成名的“CSC電腦家庭教師”也是在同樣的情況下起步的。1993年12月,宋朝弟突然來了做一套家庭教育軟件的靈感,拿到公司討論的結果是行不通。宋朝弟第一次力排眾議,堅持做了下來,並在營銷策略上采取了大規模試用和“上大學保險”的方法,硬是把家庭教育軟件這一新鮮玩意兒推向了家庭。宋朝弟回憶說,當初要不是他堅持下來,今天也許就沒有家教這個軟件。科利華的發展過程一次次生動地印證了宋朝弟的量子理論,那就是未來並不決定於過去,事先設定一個結果,再去尋找實現結果的途徑。如今,宋朝弟又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我國最大的網上書店。從宋朝弟的一貫風格來看,他肯定又在策劃讓你我都目瞪口呆的大行動。盡管很多業內的專家宣稱,電子商務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還隻是個“秀”,遠遠達不到盈利的程度。宋朝弟又走上了一條不被人看好的道路。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量子世界”裏,誰又能預料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宋朝弟的成功在於觀念創新,在於一種出奇製勝的意識,成功創富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3.出類拔萃,卓爾不群

百萬富豪們都清楚自己的“成功關鍵領域”,先占好地勢,讓自己贏得先機,並做到出類拔萃。所以,他們更懂得調整資源與能力,集中火力在特殊的關鍵領域,做到卓爾不群,創造輝煌業績。

席殊原名席小平,1983年從撫州師專畢業,先後從教、當編輯、開書店當老板。大學畢業的兩年後,他北上鄭州,與一群誌趣相投的朋友創辦全國性的硬筆書法函授中心。從此,他更名為席殊。

這位席殊,自從取了這個名字,他個人奮鬥的道路也變得特殊起來了。

先是“習書”,練字舞墨,舞出“席殊3SFM”習字教學體係。

3SFM是“實用、速成、實用硬筆字,範字訓練,摹帖訓練”的漢語拚音縮寫。該體係吸收了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上百次各種類型的實驗,提出書法教學必須與習字教學分離,直接從行書入手,注意整篇摹寫訓練,並設計出我國第一套符合傳統行書規範、簡易、美觀的實用字體——實用硬筆字。這是對傳統習字教學體係的一次革命,采用“席殊3SFM”體係,不管是十一二歲的兒童還是四五十歲的成年人,隻需60課時的訓練,就可以把字寫得又好又快,從而使漢字的書寫難度得到明顯緩解,練字變成一件簡單的事情。當時這套“席式”練字法的問世,作為習字教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被權威人士認為是“我國硬筆習字教學由模糊變得清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通過3SFM練字法的推廣,席殊印製了《小學生家庭學習輔導》錄像帶,發展會員近百萬,桃李遍神州。更重要的是,他從“書”中掘得第一桶金。

此後,他便“襲書”進軍圖書零售業。他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連鎖書店上,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昌、美國舊金山開有五家席殊書屋,並已創辦好書俱樂部,初步計劃在五年時間內將連鎖店開到300~500家。

當席殊推出“3SFM”習字法以後,他組建了一家名為“3S新文化傳播事業”的公司,將“習書”導入“市場”。

1992年,在龐中華習字熱潮由字帖上升到電視講座的時候,席殊先生意識到:習字,不應該隻是個熱潮,應該迅速把它變成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將在五年後隨著電腦的日益普及而萎縮。一文不名的席殊製定了一年起家、兩年發展、三年轉向的事業計劃,並向親友借款6萬元進入實施。

席殊創造性地將習字理論體係化、教學網絡產業化,五年之中學員達到110萬人,壟斷當時中國習字培訓市場份額的90%,一時間,“想練字,找席殊”六個字,由席殊廣告語迅速變成口碑,席殊也由此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將習字變成產業的人。

1996年中,一位市場判斷、經營管理、宣傳策劃方麵的優秀人物,一支上百人、久經磨煉的文化產業隊伍,帶著一個大膽的、前所未有的商業計劃和不足千萬元的資金出現在中國圖書零售市場。

1997年,隨著音像業巨大的市場介入,惡性價格競爭開始,緊隨而來的是VCD和教育軟件的衝擊,市場迅速惡化,早有準備的席殊把兵力投入到他蓄謀已久的圖書行業。

中國首家民營全國性連鎖書店和中國首家現代意義上的圖書俱樂部,同時誕生!

席殊自1995年開始,先後四次赴美、兩次赴歐洲考察書業狀況,根據中國書業現狀,製定了全新的席殊書業模式。

圖書俱樂部和連鎖書店都是當今發達國家占據市場主流的現代零售模式,同時也基本是國內空白。1995年,德國老牌讀書俱樂部貝塔斯曼登陸上海。經過短短兩年時間,會員已超過10萬。該讀書俱樂部創辦40餘年,在全球18個國家已擁有會員2500多萬,占據全球無店鋪圖書銷售市場的60%以上,上海會員占70%。中國市場的廣闊是業內人士始料不及的。毫無疑問,貝塔斯曼登陸成功給席殊以極為關鍵的啟發。經過短期孕育,1997年7月席殊好書俱樂部瓜熟蒂落。這堪稱是席殊事業上一次真正意義的革命。好書俱樂部的開辦把席殊書屋這一有形書店和無店鋪銷售有機地結合起來。五年內全麵實現席殊書業模式,成為席殊新一輪商業計劃主體。

為文化人、讀書人省錢,然後賺他的錢,結果賺得合家歡喜。這是席殊的拿手本領。

席殊書屋有一句通俗易叫的廣告語:讀好書,找席殊。

僅有好書,讀書人就能蜂擁雲集嗎?

沒那麼簡單!席殊書業模式裏集納萬千讀者的路數有6大奇招:

第一招:啟動專家導讀係統為會員推薦各類好書。諸如丁聰、於光遠、施蟄存、王蒙、邵大箴、樊綱等國內外一流的專家、文化泰鬥、權威書評家,從數以萬計的書海中推介優秀作品。

第二招:給會員多種優惠形式。隻要入會,會員分為五等,分別獲得1~5折的折扣優惠。為讀書人省錢省到點子上,這一招還真靈,據悉現有會員好幾萬。

第三招:送《好書》雜誌,了解圖書動態和閱讀趨勢。

第四招:24小時電話、傳真購書。會員不出家門,要什麼書給什麼書,這也很迎合讀書人的脾性。

第五招:會員可退換書、回收舊書。

第六招:幫會員買書,解決買書難的問題。這些招數,招招都針對讀書人而設的。可以想象,隻有好讀書的人才深知讀書人的“劣根性”,“對症下藥”。在這方麵,席殊顯然是高人一籌,賣書賣到讀書人的心坎上。

這些招數,讓席殊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彼此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讀者通過讀書、看書而愛上席殊書業,愛上席殊了。

我們來看看席殊好書俱樂部周年誌慶讀書月活動安排:

“讀書報告會”:各地邀請當地或外埠著名學者、作家開講,通知當地會員參加並向社會開放。

“征文活動”:俱樂部分別與《新聞出版報·書情周刊》、《中華讀書報》等合作,以“我與圖書俱樂部”為題,向社會征稿,刊登並獎勵優秀篇章。

“俱樂部研討會”:由《新聞出版報》主持,召集國內富有影響的圖書俱樂部領導座談,好書俱樂部參與組織協調。

“讀書月會員服務”:給會員寄信,介紹“讀書月”活動,征求服務意見。

“讀書月展銷”:設特價專櫃、文化專題專櫃,重點推薦。

“導讀專家、俱樂部領導與會員見麵會”。

“簽名售書”……

僅從一個月所安排的部分活動,就可以看出,席殊書業模式的展開是伴隨著可操作活動形式的進行而實現的。

這個導讀係統裏,《好書》雜誌,就像一條紐帶,把這些可操作的係統串在一條線上。

《好書》成了讀者的知心朋友,它信守了好書的承諾,有專家的導讀,讓讀者大開眼界;作品的部分內容摘登,滿足了讀者先睹為快的“野心”,讀者為它“節衣縮食”然後為它叫好,它解讀了讀書人迫切求書的心情。

三、無盡財富,盡在創新之中

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裏,隻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免遭淘汰,凡成功的創富者,都是崇尚創新,鼓勵創新。

財富的創造源於百萬富豪的創新,他們的創新能力是無法替代的,正是他們的創新,使企業始終保持了技術和市場優勢,也使自己的財富在不斷聚積。

1.創富來自為人之未曾為

敢於為人之未曾為,這本身即是一種成功創富的氣度,當今世界,技術革新一日千裏,市場環境千變萬化,逼迫著百萬富豪們時刻準備著,要有過人的膽識和魄力,為人之未曾為,行人之未曾行。

中國百萬富豪方小文敢於見人之未見,在孔雀身上發現了商機,並且逐步做大,成為商界中的一位巾幗豪傑。

出入於廣州孔雀大酒店、白雲賓館、番禺香江酒家等高檔飯店的美食家們,把孔雀當作盤中餐,紅燒、清燉,或配上名貴藥材天麻或黨參做成藥膳,全套大菜係,吃得不亦樂乎。

孔雀,這種無比高貴的大自然的天使,曆來隻為人類所觀賞、讚頌,今朝竟成了盤中餐。

把孔雀送上餐桌的是一個30多歲的女老板,她的名字叫方小文。

方小文原來隻是個自行車輻條廠的青年女工,1985年她辭了公職當起養鴿專業戶,兩年之後,她有了一筆小小的積蓄,日子倒也過得安安逸逸。然而漸漸地她有了一種危機感,鴿子市場已趨飽和,如不另辟蹊徑,必將走到窮途末路。

她和丈夫林灼輝來到廣州市動物園。在偌大個園中轉悠了整整一天,待走出動物園大門時,他們已選定兩種珍禽——孔雀和澳洲駝鳥,作為養殖發展項目。

幾天之後,方小文自費乘飛機飛到孔雀的故鄉——雲南西雙版納,在亞熱帶原始森林中,她徒步考察幾天,結果大失所望:孔雀的故鄉竟然見不到一隻孔雀!景洪的孔雀公園中,僅有8隻孔雀,那還是上海動物園送的。然而既然來了,就得有所收獲。她掏盡腰包,買了4隻成年孔雀帶回廣州。之後,她又北上京城、太原,東去上海、山東,西行西安,鹹陽,每一趟都是蓬頭垢麵,精疲力竭而歸。最後一次從鄭州坐黑咕嚨咚的悶罐車,押送孔雀、鴕鳥返回廣州,一下火車,看到前來接站的丈夫林灼輝時,竟失聲痛哭起來。

方小文把女人的柔情和愛心傾注在孔雀身上,她給它們搭圈舍,給它們防疫治病,給它們配飼料。南方天氣濕熱,孔雀容易生病,她買來上好的茶葉衝泡成湯,10天給孔雀清熱解毒一次。孔雀繁殖越來越多,她又聘請幾個農校畢業生給孔雀當“保姆”。極其嬌氣金貴的精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長得油光水滑、健壯極了。

1990年7月14日,方小文攜一隻藍孔雀、一隻大鴕鳥赴香港打探市場。她來到黃大仙龍翔道一座酒樓前,將孔雀、鴕鳥展示出來,立刻引來成百上千人圍觀。幾輛警車呼嘯而至,跳下一幫警察,新聞記者也圍了上來,在一片閃光中,方小文和她的孔雀、鴕鳥被帶離酒樓。差不多就在當天,報紙刊出轟動香港的新聞:“嫩滑何如鴕鳥肉,笑談渴飲孔雀血,途人圍觀,觀眾報警,不知如何發落。”

兩天之後,香港報紙再爆新聞:經魚農處專家驗證後認定,大陸方姓女子的藍孔雀和大鴕鳥均係未列入受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瀕臨絕種之動物,更何況是人工養殖,在香港食用並不違例。熱熱鬧鬧一番孔雀新聞大戰,為方小文做了一次極好的免費廣告。

香港認識了方小姐和她的藍孔雀。不少投資公司、酒樓集團,紛紛派人到廣州白雲山下方小文的英吉利特種動物實驗場洽談,要求合作開發孔雀、鴕鳥及其高檔次的野味品種。他們在那裏看到一個奇異美妙的世界:3000多隻羽毛光亮的藍孔雀、綠孔雀、白孔雀,成群結隊在陽光下散步,啁啾應答,競相開屏。另有褐馬雞、藍馬雞、黃腹魚雉、紅腹錦雞、黑天鵝、丹頂鶴、澳州鴕鳥、非洲鴕鳥、海狸……一批國家一級、二級乃至國際級的野生動物在院中繁衍生息。林業部惟一一個國家級孔雀研究中心的牌子掛在實驗場門口。

1992年6月,一個與香港新光飲食集團、東莞等三家合資的更大規模的珍禽商品基地已經在東莞建成。根據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1994年可作為商品的藍孔雀將達2萬隻,僅此一項,產值將在千萬元以上。

方小文的事業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來自於敢於行人之未行,在別人忽略的領域開拓商機,妥善經營,這怎麼會不創富呢?

2.成功創富,觀念先行

人們常說觀念的革命比什麼都重要。確實如此,隻要觀念更新,以契合時代潮流的眼光去看待創業,站在潮流之上,俯瞰全球,定會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中國的百萬富豪們大多能走在同時代人的前列,以超前的觀念引導超前的行動,以此賺得巨額財富,這在掀起新經濟革命的今天,觀念的革命尤為重要,更為新興的百萬富豪們的親身經曆所證實。

靠特許經營發財致富的百萬富豪劉文獻就是這樣一位觀念創新者,最早從國外引進特許經營就注定他不但會創富,更在中國掀起了特許經營的革命。

1999年4月19日到21日,“FDS中國國際特許經營人士峰會”在北京召開。到會的有:國家內貿局有關官員、研究特許經營的中外專家和140多家企業的代表。引人注目的是:參會企業中既有中國特許經營的老將,也有正在崛起的新銳;既有盟主企業,又有加盟企業;既有多種行業、產業的國內企業,還有國外特許經營知名企業。它們中有全聚德、金三元扒豬臉、燒鵝仔、中式快餐馬蘭拉麵、紅高粱,有馬麗·布朗、愛德熊等國外知名特許企業。從會議中可以感覺到,上述幾家中式餐飲企業以及綠丹蘭、意丹奴、連邦軟件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特許經營企業,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積累,在對特許經營的認識上,已經能夠達到與國外高水平特許經營企業直接對話的水平。

會議氣氛熱烈,會議安排務實高效,各路精英對會議議題探討廣泛而深入。沉寂多年的中國特許經營盟主突然在FDS峰會群體崛起表明中國特許經營的春天正在來臨!

“這種盛況出乎我的意料”,劉文獻對FDS剛進入中國就能在特許經營領域遇上這麼強烈的共鳴感到非常興奮:“這次會議是中國最早有特許經營意識的人士聚會,他們來自中國內地和港台、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和英國。參會代表們的熱情和求索精神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國特許經營事業的發展孕育著勃勃生機,以特許經營為契機的新的經營時代已經來臨。”

峰會以來,劉文獻的日程表屢被“破季預訂”,他一天恨不得掰成48個小時。他下工廠、上講壇、調研、組合、簽約、指揮動作……一刻都難以鬆懈。

劉文獻認為特許經營的成功取決於有多少成功的盟主。

1994年,劉文獻結識了FDS(特許經營事業發展機構)的亞洲總裁江進興,初步接觸了這個總部設在英國的著名特許經營發展服務組織,開始深入認識特許經營。他漸漸滋生了將特許經營在中國大幅度鋪開的念頭。於是,他開始研究、結合自己正在推行Dell和Turip的營銷實踐,探討著在中國發展特許經營的可行性。1997年,在美國參加世界特許經營博覽會期間,他和江先生確定了成立FDS中國公司的構想。經過20多次的接洽、調研、磋商和談判,到1998年年底,他認定,成立FDS中國公司,在中國大舉推行特許經營的時機成熟了。

在國外,當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金以上時,特許經營能成為消費熱點。中國居民在部分城市和地區,已經接近這一指標,以消費者為主的買方市場已準備好了物質基礎。

此外,從1990年底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東莞美佳超市誕生起,連鎖經營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為特許經營做了鋪墊。據統計,1998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連鎖企業中,特許經營企業占31%。特許經營形成現在的影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999年12月底,劉文獻的公司宣告FDS進入中國。他準備將自己人生35年的積累投入到足以能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這一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去。

劉文獻說:就個人而言,我現在是許多獵頭公司的高級人才庫存人選,更是許多大公司老板索求的對象。

一個人誕生在世界上,他的精神來自好幾支血脈。

實踐使我認識到,特許經營為商業發展引入了最優路線,是集人類智慧、科技水平和經濟能力的大組合,可為這個社會造就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商業環境。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我樂意為中國克隆更多的成功企業,樂意做中國的克隆魔術師,為中國成功的企業作嫁衣裳。

現在,他走進了特許經營這塊廣闊而荒涼的地域,他常有獨闖新天地的驚奇喜悅與孤獨感。

“我不斷往前走,越走越深入,越走越覺得荒涼,越覺得困難的存在。”但是,中國特許經營作為一個克隆成功的“為人作嫁衣”的事業,他無法放棄!

3.開拓進取,創造不止

百萬富豪們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開拓進取,創造不止。小富即安的“土財主”在今天已難以有市場,況且信息時代,科技革命一日千裏,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本身也難以在社會中脫穎而出。

雖然掙得無限財富,但百萬富豪們仍舊有著“誠惶誠恐”的生存壓力,這更煥發出他們無限的創造力。搜狐網總裁張朝陽就是一個明證。《時代周刊》為張朝陽所寫的評語是:在沒有SANDHILLROAD(美國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的地方,張朝陽第一次成功地利用風險投資建立起了互聯網公司。他所創建的“搜索狐狸”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上網。有關張朝陽的創富曆程,本書的第四章已作了詳細介紹,這裏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