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商海風雲變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在前進的道路上,有坎坷的山路,也有茫茫的沼澤,雖然有風險,但這都是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勇攀險峰,盡顯人生風流。
1.承受風險,敢為天下先
成功的百萬富豪,大多是最樂於、最善於冒險的人,他們常常去冒常人不敢冒的險,這種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正是他們取得巨額財富的秘訣。
前些年國內掀起了“呼啦圈熱”,率先生產和經銷呼啦圈的無不大獲厚利。但也有不少企業看到呼啦圈如此暢銷,急忙購置設備組織生產,沒想到等產品上市後,呼啦圈熱已過,產品大量積壓,賠了一筆。
任何商品在市場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衰落的過程,所以做生意就是要講求一個“新”字和“快”字,產品一過高峰期,消費風潮一過或競爭對手一多,就無利可圖了。做生意不能盲目模仿,別人的商店怎樣裝修,你也如此裝修就不一定合適,把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加選擇地照搬過來,不一定就能使你成功。同樣,看到某項生意賺錢,於是一窩峰地去做,結果過度競爭使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一旦市場供大於求,許多企業就開始虧損,甚至有的企業就此倒閉。
要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要恪守“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的原則。要打“時間差”,隻有搶占先機才能成功。
中國廣彙企業集團的孫廣信敢於承受風險,以過人的謀略,運籌帷幄,在謀劃發展戰略時,不失時機,發動“三大經濟戰役”,創造巨額財富,終於成了百萬富豪。
1989年晚秋,孫廣信偶然得知一個信息,烏魯木齊一家以經營粵菜為主的廣東酒家因經營不善,老板負債一逃了之。果斷的孫廣信意識到這將是“廣彙”起步的一個陣地,他立即同副手找到原老板助理,經過一夜的分析測算,最後以67萬元的價格盤下了廣東酒家。並高薪從廣州請來5位廚師,還從廣州空運來活海鮮。吃慣了羊肉、牛肉的新疆人,看到那些活蟹、活蛇、鮮蝦之類,退避三舍,誰也不願花高價就餐。“廣東酒家”僅開業4個月就虧損17萬元。無奈何,孫廣信隻得赤膊上陣,親任前堂經理,並采取猛烈的宣傳攻勢,將廣東酒家的形象推到“上帝”麵前。還印刷了大量的宣傳品,派人送到各大部門和公司,一時間,廣東酒家前車水馬龍,能否在廣東酒家就餐成為表明高貴身份的象征。不到半年,67萬元的債款如數還清。
接著,廣彙公司又技術性地包抄,戰術性地推進,相繼投資創辦了烏魯木齊當時飲食娛樂業檔次較高、具有代表性的“迪斯尼樂園”、“香港美食城”、“陽光大酒店”、“凱旋門娛樂城”等8個實體,將烏魯木齊娛樂水平推上了新的台階,取得了第一個戰役的全麵勝利,揭開了廣彙公司經濟大發展的序幕。
在擔任廣東酒家前堂經理時,孫廣信曾默默觀察分析常來酒家吃席的人員結構,漸漸發現大戶宴請的主賓常常是石油係統的人員。這不由地激起了他的好奇。經過一番調查後方知,處於大開發的新疆石油行業,每年都有幾十個億的內外貿易要做,因此引來大量海內外客商。孫廣信對此很不服氣,他心裏暗暗想,這些中外客商離新疆如此遙遠,我們就守在家門口,為什麼卻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呢?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與這些石油係統的客商談天說地,還常常親自為他們買單,一來二去,便成了莫逆之交。最後,他們建議孫廣信做石油生意,並主動給他疏通路子,找代理商。第一筆生意是進口一批石油鑽井零配件。接單後,孫廣信單槍匹馬地跑了幾趟北京,僅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就做成了90多萬元的生意,純利潤23萬元。
小試身手後,孫廣信迅速確定了“第二經濟戰役”的方向,抓住新疆石油貿易大發展的契機,努力躋身於國際大貿易圈。
與此同時,企業相應地成立了進出口貿易發展公司,並主動出擊,與內地兩家有進出口權的大公司——中國陸地石油科技開發公司和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結成夥伴,成為它們在新疆的分公司。1990~1991年初步發展,1992年發展迅速。僅進出口貿易便成交了8700多萬美金,占當年新疆進出口貿易額的1/6強,相當於新疆外貿係統下屬13家公司全年貿易額的總值。兩年來,廣彙企業的石油貿易成交額達1個億,為企業的再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金基礎。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房地產業驟然興起,新疆也上了100多家房地產公司。誰知半年後,房地產業受政策影響,全麵滑坡,就是在這種逆境下,廣彙公司以後來者居上的膽識,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展開了廣彙公司“第三個經濟戰役。”他們以超常的規模和速度,並借用海外通行的辦法,在西北五省首先推出5萬平方米商品房跨年度分期付款的銷售辦法。一掃過去“有房賣不出去,想房沒錢買”的房地產冷落之風,還拚出血本在區內外各大媒體作宣傳,僅房地產方麵的廣告費就達400多萬元。
如今,廣彙公司已成為新疆房地產業的巨子,在烏魯木齊市開發房地產16萬平方米,其中“勝利”和“麗園”兩個麵積為9萬平方米的標準住宅區已交付使用,做到了當年投資,當年竣工,當年受益;總投資1.1億元,麵積為32000平方米的“廣彙大廈”已於1995年8月竣工;還有3.9萬平方米的“廣彙度假村”和“彙苑”住宅區正在建設中。
待人們還未回過神來,還沉浸在鋪天蓋地的廣彙企業房地產戰役的硝煙中時,他們又調整了企業戰略發展的重點,將企業集團從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全麵推進,著手建設一個亞洲最大的花崗岩石材加工中心。
花崗岩裝飾材料在世界已有200多年的裝修曆史。但到今天依然是世界建築行業最好的裝飾材料,而且市場越來越大,但資源卻越來越枯竭。而花崗岩在新疆的貯量卻非常豐富,占全國貯存量的1/6.
孫廣信以軍人的氣魄,1994年投資2500萬元修建了廣彙花崗岩高檔石材廠。當年投資,當年回報。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國外。1995年企業又投資2.5億元,全部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意大利石材加工設備,在烏魯木齊市經濟開發區興建廣彙石材加工工業城。屆時將形成年產58萬平方米的標準板和10萬平方米的異型板,年工業產值將近4個億,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隨之廣彙企業集團的產業結構也將形成以第二產業為主,兼顧其他發展的現代化工業經濟聯合體。
2.風雨兼程,笑攬天下財富
全球意識是現代企業家的必備素質。隻有永不滿足,順應時代潮流,敢於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創業者才敢於直麵這種挑戰,抓住時代機遇,在國際舞台上盡顯風流。
永不滿足,銳意進取,知難而進,在挑戰中生存,這是一個百萬富豪成功的必備素質。
挑戰是向目標邁進中的持之以恒。成功的百萬富豪在向理想目標邁進中,難免會遇到種種阻力和重重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持之以恒就更加難能可貴。百萬富豪的持之以恒,就是主宰自己命運時,不半途而廢,不朝秦暮楚,不淺嚐輒止,不功虧一簣。這是一種毅力,一種精神,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
挑戰是激烈競爭中的生命方式。市場是優勝劣汰,競爭是適者生存。懼怕困難,逃避挑戰自然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世紀之門為強者打開,勝利之花為勇士準備。不管你接受與否,在挑戰中失敗的企業將無法在21世紀生存。
挑戰是百萬富豪的抗爭搏擊。艱辛與磨煉的反複,痛苦與歡樂的循環,成功與失敗的交替,絕望與憧憬的更新,才造就了豐滿的創業勇士的人生。卡耐基說的好:這個世界,絕對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比腳更漫長的道路。
挑戰是百萬富豪的榮耀象征。挑戰麵前,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絲毫的灰心都是在葬送前程。成功企業巨頭們,大凡都是在挑戰中鋪就了康莊大道,在挑戰中戴上了勝利桂冠。
挑戰困難、挑戰未來、挑戰自我。百萬富豪皆是在挑戰中生存、在挑戰中實現光榮與夢想。
東方集團總裁張宏偉就是具有全球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他敢於投身國際競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謀取東方集團的經營優勢。
張宏偉,文革期間出生在哈爾濱一個右派家庭。下放期間,自學建築工程。1978年,他帶著50名建築民工合湊700元,在哈爾濱搞工程承包。1984年成立東方建築工程公司,擁有資產400萬元,1988年,組成東方集團,業務由建築拓展至旅店、貿易業等,擁有8家附屬公司,是黑龍江第一個民營企業集團。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這樣描述過張宏偉其人:
41歲的張領導的東方集團已在全球發展到33家公司5000餘名雇員,年營業額為32億元人民幣。在東方集團的33家子公司中,21家在中國,12家設在海外,包括美國、俄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和香港等。
似乎這些數字都與亞洲福布斯報道的數字有些出入。東方集團在金融服務領域發展被認可使之與其他企業集團大不相同,東方集團成為惟一一家同時經營外貿和證券上市的私營企業。對比,張宏偉表示到2000年,東方集團的生意中要有40%在金融業。
張宏偉說,東方集團在走一條綜合性商社的試點,借黑龍江的地理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通過17年改革,我們既了解了老企業的經營方式,也了解西方發達國家企業運作的模式,兩者如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自身發展的機製,而我們並不是把西方整套搬過來。17年在東方,在自身發展之中給企業找出一條新的道路出來,即如何和國際接軌。與國際大財團接軌,我們國內所缺的是資金、技術,需要到外國去找錢,而國外有許多錢,但找不到一個好的合作項目,與我們正相反。通過這二、三年摸索找到一條出路,我們在中國的項目包裝上有問題。沒有國際語言,都說你很好,但在材料上表現不出來,財務上,資產評估上有問題,可行性分析上都不能與國際接軌。這兩年重點做了這些工作。實際上現在國外的情形是等項目給錢(國外遍地是投資者?),把項目做好,許多資金就上來了。所以東方集團成立了一個資產管理中心,產權重組搞了一百個項目,目前正著手幾個大型企業的重組和資產置換。
有人把運作資本經營的這類人稱之為先鋒商人。所謂先鋒,就在於當許多人還在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根據自有資金多少看菜做飯的時候,張宏偉已經率先進入了資本經營的境界。
運用資本的國際化,是張宏偉經營東方集團的未來發展大思路。
張宏偉說,什麼是資本的國際化?首先是通過在美國資本市場的運作,解決集團股本資金中國際資本含量和集團的債務資金中國際債務的含量,從而便利我們集團的資本結構出現曆史性轉變,走向國際。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為中國需要的恰恰是美國和西方過剩的資本,西方國家之所以稱之為發達國家,是因為它經過一、二百年的建設,所有的好的項目已經都投資完畢了,那麼大量的資本積累要尋找流出的方向。恰恰是在這個大曆史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經過從1978年到現在的近17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走向世界,提供了專家們認為是中國發展五千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曆史性機遇,使西方最大的資本家感覺到在這個年代、遇到這樣的一個曆史機遇是不可錯過的(西方資本家遠遠比我們有著更強烈的機遇感?)。因此他們拿著大量的資本要到中國來投資,尋求中國的機會,最簡單的道理,在中國投資回報率達15%的項目俯拾皆是,而在美國能找到5%的投資報酬率的項目已經難度極大。
第二是資產的國際化,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我們的資產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的民營部門來看,業績是足以令人沾沾自喜的。但是把它放在國際大背景下,我們還有很多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資產結構過於單一,地域分布過於單純,這是我們資產的致命弱點。任何一個大型的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資產都分布在一二個國家,在一個國家的資產分布不應該超過它總資產的50%,這是一個衡量指標。我們美國公司的任務就是通過一係列規劃增加我們集團境外資產的存量,而且這種增加並不是建立在資產轉移的操作上,不是說把國內的工廠、資金、設備搬到境外去,而是通過我們的金融市場的一係列運籌,通過集團的指導在境外開發一係列的好項目,使得我們的在境外的資產由零或一開始投資很有限的幾個錢成倍數地膨脹。按照形象的說法,希望通過美國公司若幹年的運籌,在本世紀末,集團境外的資產大體占總資產的三分之一,三分天下有其一,這種資產結構的優化會增強整個企業發展的後勁。
現在東方集團製定每年將一個子公司引入國際市場的目標。東方集團還準備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股票交易所以股票上市的渠道支持其一家企業在南非開發中國產品的市場。這家公司取名為東方巨人公司。在澳大利亞,東方將集中發展一家上市投資公司,資金專門用在中國進行企業兼並。
東方集團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越來越顯得遊刃有餘,這是曆經磨煉、迎接挑戰的結果,更是銳意進取世界舞台的必然,現代創業者都應該有如此的氣魄,敢與世界知名企業家試比高,謀得天下財富。
3.是冒險而不是冒進
成為百萬富豪需要冒險,但這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必勝把握基礎上的,如果不顧實際,一味冒險則隻能是冒進,最後的代價可能就是一敗塗地,因此,創業征途上,講究有策略的冒險,但千萬不可冒進。
冒險是勇氣的外在表現,而冒進則純粹是一種蠻勇。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冒險,什麼是冒進。故事是這樣的:
一次,一個樵夫在山中遇到一位哲人。他問哲人:“先生,請你告訴我,什麼是冒險,什麼是冒進?”哲人想了想,指著樹木深處的一個洞說:“假如那個洞裏有一桶黃金,你要到洞裏去得到它。如果這是一個狼洞,那麼你就是在冒險;如果這是一個虎洞,那麼你就是冒進。”樵夫品味著哲人的教導。哲人接著說:“假如那個洞裏不是一桶黃金,而是一捆幹柴,那麼即使是一個狗洞,你要進去得到它也是一種冒進。”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冒險是一種經過危險可以得到,並且是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的行為;而冒進則是經過危險根本不可能勝利,或者雖然得到但對自己意義不大的行為。
現實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你走進老板的辦公室,要求增加薪水,這就是一種冒險。結果有兩種,你可能會得到加薪,也可能不會,但至少“沒有冒險,就沒有收獲”。
放棄穩定的工作,轉做一份收入較低,卻可能有更加光明前景的工作,也是一種冒險。你也許能找到這樣的新工作,也許找不到。但如果你安於現狀,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是否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未來,除非你敢於冒險。
霍英東總結他成功的秘訣是:“能為人之不能為,敢為人之不敢為,即敢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他就是憑借著他的聰明才智,憑借著他敢於冒險而不是冒進的精神,由一個渡輪的加煤工而成為香港的超級富豪的。
股市造就的“億萬富豪”李鐵也是這樣一位敢於冒險,善於冒險但決不冒進的人。學校畢業以後,放著輕鬆的工作不做,卻想著換一條路走走,以證明自己的能力。
1993年,他決定做生意。家裏給了1萬多元人民幣,然後他憑一張嘴又借了幾千元成立起了公司。他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一種遊戲卡出賣,為了批量生產,他自己又從私人手裏借了60多萬。1994年,李鐵還掉本金和利息;1995年,他賺到了100多萬,其公司也初具規模。
1995年下半年,李鐵準備抽調200多萬到深圳做股票。他請了一位朋友做他寶雞公司的經理。臨行前,這位從深圳返回寶雞的朋友力諫他不要去深圳,不要做股票。可是,深圳對李鐵的吸引力巨大無比。他1994年10月到過一次深圳,他覺得這裏的節奏快過內地好多倍,自己適合這裏。1995年7月再來這裏時,他知道了什麼叫做“日新月異。”
帶著對股票市場進行課題研究的態度,李鐵第一步用了60多萬的資金投入股市。這是1995年7月末,此時的滬深股市正處在慢熊的最後階段,兩地股市單日成交量之和常常不足3個億。3個億,對於現在的股民來說,大家都知道意味著什麼,可李鐵不太清楚。他看中的股票有粵照明、江鈴等,起初,他也從這些股票中賺過錢,但利潤之微可想而知。3個月後,他的賬單上顯示的是虧損30多萬,對於虧損,李鐵有心理準備,豈有學習不交學費之理。
李鐵的確學到了不少知識。起初,對於股票,他是一看業績,二看股評,三看圖表,但他後來發現,所有這一切都是可變的,股票市場另有絕竅。股市就像一張全息照片,人得立體的去看,而影響股市最多的是機構的策略。主力太容易掙錢了,散戶在明處,機構在暗處,散戶無論在知識上還是資金和信息上都遠遠不能與機構相比。因此,研究機構動向,研究資金進出情況成為李鐵最為重要的課題。
首次進入股市。李鐵是抱著找到股市掙錢規律來的,比如圖表、比如公司的好與壞,可他現在承認,沒有這樣的規律,至少他現在沒有找到,但他最後終於研究出了能夠反映大資金進出情況的金腦指數,這個指數對他日後所作的股評和自身在股市的炒作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30多萬虧損對李鐵來說太重要了,重要到1996年,神話在李鐵的股票買賣操作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顯現。
天時、地利、人和,以及鬼使神差。1996年春節前,李鐵將公司所有資金共計200萬元人民幣存到兩個證券營業部,一口氣買進深發展、四川長虹、東大阿派、深科技等一係列以後不久即不斷製造奇跡的股票上。
神話不僅體現在李鐵買進了這些創造奇跡的股票,神話還體現在1996年春節過後的股市全線爆發性上揚;體現在李鐵緊持這些股票,吃了個整活魚。
這期間,深發展有2個10送5、1個10送10;四川長虹,14元買進,中期報表出來,長虹跳高5元於19元開盤。李鐵不僅沒有賣,反倒在長虹19元站穩後再度殺入,直做到長虹漲到27元才鬆手;東大阿派,原來手頭隻有30多萬股,後來到50多萬股。再後來又送又配,直到現在100多萬股,1996年公司中期報表擠進前10大流通股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