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造就了許多百萬富豪,如果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富豪財富是算術級的飛速增加,那麼這以後,他們的財富則是幾何級的翻番。
□創造兩個名牌的百萬富豪:段永平
1992年年初的一天,一個後來被人認定當時是“一文不名”的書生,隨著南下的人流跑到廣東中山,在一個虧損200萬元隻剩下幾條生產線的小廠做了廠長。7年後,這間工廠生產的“小霸王”學習機占有了全國市場80%以上的份額,那個窮書生成了不折不扣的“打工皇帝”。就在公司發展如日中天之際,書生卻辭掉了總經理的位置,跑到與中山一江之隔的東莞,重新注冊了一家企業叫“步步高”,書生仍然做總經理,隻不過履曆之後多了一重身份——股東。
這個創造了兩個名牌的書生叫段永平,認識他的人都叫他“阿段”。阿段不是廣東人,在或多或少知道他的江西老表那裏,他的故事被演繹成一段傳奇。
從兩手空空的一介書生,到創造財富和擁有財富的成功者,在外人看來段永平的故事簡直是財經版的“灰姑娘童話”。但成功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這些人取得成就在於“明晰的遠見,創新能力”,當然也少不了拚命與努力。
在段永平身上,人們發現一些東西奇怪地融合在一起。
有人注意到段永平仍在使用老式的摩托羅拉手機,他的簡陋的辦公室坐了8個人;穿著也似乎過於樸實,有一次他去中央電視台投標,夾在一群衣著光鮮的人中,被門衛叫住,差點當作閑雜人等攔在外麵——門衛哪裏知道這個人是央視第一廣告大戶。
段的低調常常讓那些滿懷期望的記者敗興而歸,他不會講故事,尤其是那些情節曲折激動人心的企業秘聞。他經常嚴肅地告訴采訪者:“我們很本分,這聽起來像是廢話,卻是做企業最基本的東西。”
當他的同行準備上手機、做彩電時,段無動於衷。甚至在他拋頭露麵上台與比爾·蓋茨握手言歡,參加了“維納斯計劃”發布會之後,大會上坐在台下麵的廠商“先下手為強”,紛紛推出各自的信息家電產品,段永平卻保持著沉默。
國內企業將“國際化”念經一樣掛在嘴上,段在一片喧嘩與騷動中拋出幾句冰冷冷的話:“我很少做海外合同,你有如此大的國內市場,為何浪費時間到海外呢?”
甚至連推崇他的《Asiaweek》都認為他“保守”,但同時又說“他的保守對他很有好處”。
段永平認為他的“本分”有三層意思:一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膽量。君不見有多少叱吒一時的企業都敗落下去,大夥在總結教訓時都知道了什麼叫“盲目多元化”。做企業其實有個“焦點法則”——一個企業應將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那麼這20%的事情會給你80%的效益。
第二層是有一個“足夠的最小發展速度”,別人都追求高速發展,段隻想有一個平穩的上升狀態,他相信“欲速則不達”。
第三層是底子:講信譽。段永平說:“講信譽是要付出代價的,我曾為一個承諾賠了1800萬元。”
段永平的“本分”包含了大巧若拙的智慧,但這毫不影響他的進取與創新——這種能量的釋放使他逼近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
學習機是段永平的成名之作。1993年電腦熱,中國人都想學電腦,這種迫切性連出租車司機都會告訴你,但絕大多數家庭根本買不起一台PC段發現了這一需求,將PC中的打字與簡單的中英文編輯功能剝離出來,做成了一種叫“學習機”的東西。一台隻賣200~300元,結果賣瘋了。
營銷活動使段的天分綻露出來。段第一次將成龍請來為國內產品拍廣告,道:望子成龍是現成的,為什麼不用?”段的創意搔到了天下父母的“癢處”。
由於小霸王贏利不時被上屬怡華集團抽走,段永平做大企業的夢想受到現實的鉗製,他向老板提出股份製的構想,沒有結果。段等來等去等不及了,於是掛冠出走。
段永平的信譽在創辦步步高關鍵時刻起了作用,許多生意上的朋友都願意投錢。原來的部下紛紛離開小霸王,聚到步步高的旗下。
1996年,段永平在中央台拿了一塊黃金時段的廣告,標價是8200多萬元,當時有人說這是步步高的“全部家當”,這一投是傾家蕩產的一搏。
先做無繩電話。一個小男人蹲在馬桶上,用步步高無繩電話愜意地喊:“股市又升了噢”——人們笑著看完這則廣告,充分認識到“無繩”的好處。兩年之後,段的無繩電話市場占有份額全國第一。
1997年,VCD火得一塌糊塗,廠商們大賺了一把,同時將價格降下來。步步高是一個遲到者,段永平想了一個辦法。在廣告上以李連傑的“真功夫”對成龍的“好功夫”,搭當時“三巨頭”之一愛多的便車。1998年央視投標,VCD廣告鬧革命,將黃金時段瓜分。但一年之後,原來趕集似的VCD廣告似乎一夜之間銷聲匿跡,愛多倒下了,另外的“巨頭”也“金陵王氣黯然收”。隻剩三四家,而步步高自然在大打廣告,“笑到最後笑得最好。”
1999年中央台競標,段永平與樂百氏老總楊王強搞了一個“攻守同盟”,在規則之內縱橫無忌。步步高複讀機熱氣騰騰地炒賣,教育部關於明年高考開始加英語聽力的消息傳來,對步步高無疑是一大“利好”。
迄今為止,段永平在他嚐試過的領域內幾乎都取得了成功,但他關於“本分”的理念從未改變。在紮實的打好基礎、選好方向之後,段的腳步並不比任何人慢。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在阿段的車裏,有這張CD,是廣東的音樂人寫給步步高的歌,段永平喜歡把車子開得飛快,放這首歌給自己聽。
□果汁大王:朱新禮
在彙源集團以及全國各地的媒體上,有一句上上下下都能看到的廣告語:“喝彙源果汁,走健康之路。”見到這類似廣告詞、充滿鼓動性、肩負社會責任、滿載社會效益、振奮人心的倡導語言,總以為是哪位名策劃家的“金點子”。想不到,它正是彙源老板朱新禮的經典作品。
到朱新禮的辦公室,馬上會為一道“果汁牆”所吸引。這是一道長約6米,高約3米的大型產品陳列櫃。陳列櫃上擺放著國內外各種品牌、各種花色的、包裝各具特色的果類飲品。玻璃瓶的、金屬罐的、塑料瓶的、利樂無菌紙盒的,五顏六色,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
幾年前,在飲料的王國中,還沒有彙源集團的一席之地,那時,人們還不知道純正的果汁為何物,更不知有彙源果汁。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7年時間,彙源果汁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飲料的王國中迅猛崛起,一躍而成為果汁行業的霸主。
1999年8月,中國食品飲料協會評選中國十大飲品,彙源位列其中。彙源已經成了中國果汁飲品的“可口可樂”。
與“彙源”的一次次閃亮登場形成對比的,她的締造者、她的培育人朱新禮卻顯得默默無聞,少為人知。彙源的成績後麵,朱新禮兢兢業業、一步一個台階,從質量檢驗到市場網絡,從更新流水線設備到企業擴並,苦練真功,凝聚了愈來愈深厚的內力。精氣足,可穿牆。彙源現在的每一次舉動,往往都馬上伴生出新的不斷增長的效益。
朱新禮原是山東省沂源縣一名國家幹部,官至縣外經委主任。他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學識淵博,擅長演講。
90年代初的一個深秋,兩個身邊的現實“畫麵”促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躍變。
畫麵一:
正是豐收季節,萬山紅遍,花果飄香。著名的革命老區沂蒙山下泉水淙淙,枝頭鳥鳴啾啾。好一幅濃淡相宜,色彩繽紛的風景畫!
然而這畫麵並沒有維持多久,逐漸地、逐漸地被破壞了,那壓滿枝頭的蘋果腐爛了,變質了,那紅得火辣辣的山楂風幹了,變黑了。
豐收並沒有給果農帶來喜悅,有的人甚至揮起大斧砍倒了曾給自己帶來希望和財富的果樹。
無奈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水果豐收了,卻不知往哪兒銷。沒有經濟效益,隻好自生自滅。
此時,朱新禮正站在沂蒙山下望著這幅殘破的圖畫出神。他沒有美國人約翰·彭伯敦發明可口可樂時的那份神秘,那份愜意,那份愉悅。有的隻是惋惜和痛心。
為什麼那甜蜜的豐收卻給人們帶來了苦澀,那沉甸甸的果實卻化為擊碎人們甜美之夢的頑石?
有沒有一把打開山門的鑰匙,為山民和果農們辟出一條致富的道路?怎樣才能使甜蜜不再苦澀?使希望不再破滅?
畫麵二:
沂源縣某國有罐頭廠,產品積壓,市場渺茫,幾百號工人薪酬無著,許多家庭勒緊著褲腰帶。上至工交副縣長,下至廠長員工,一籌莫展,望廠興歎。
沂蒙山山穀的風激蕩著他的胸膛;罐頭廠工人的歎息撞擊著他的心扉。此刻他將憂患將責任和著自己的壯誌一起編織。他開始編織強縣富民的夢想。
這位山東漢子具有山東人那種固有的豪邁和執著的特質以及風風火火的敬業精神。經過一番縝密思索和苦心研究,他決定:在這漫山遍野、芳香四溢的水果上大做一番文章。
買下罐頭廠,造中國產的果汁!
說幹就幹,1992年他毅然辭去公職,下海了。
下海之初,他便挽起袖子幹開了。
罐頭廠適應不了市場的原因是體製。經營者受製於上頭的條條框框,說話不能算數。於是他先將工廠買到手上。在他考慮買下罐頭廠的時候,這家經營了8年的罐頭廠已經虧損了1000多萬元,其中銀行債務就達900多萬元。經過努力,他以項目救活工廠養活幾百號工人,外加承擔450萬元債務,將罐頭廠接手過來。
緊接著,他對國內外飲料市場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了解到市場對濃縮果汁的原漿需求巨大,於是,他選準了市場的切入點,采用補償貿易的方式,引進了上千萬美元的外資,從德國和瑞典引進了具有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果汁加工設備,在山東沂源建起了規模宏大的果品生產基地及加工廠。
補償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種常用做法,而在國內卻鮮為人知。通過引進出口國的設備,以產品作抵押在進口國生產產品,最後在一定期限內將生產的產品返銷給出口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一次抵還合作項目的款項。
朱新禮一口氣簽下的設備是800多萬美元,分5年返銷產品,部分付款還清設備款。按照這一計劃,產品如能多銷,機器開機率高,不用5年,不僅還清設備款,還可以為國家掙回大筆外彙,企業也將掙下宏偉事業的根基。
1993年初,在20多個德國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工廠開始生產產品。蘋果汁、山楂汁、梨子汁鮮甜鮮甜地流淌出來。這個時候的關鍵,就是談下大買主,簽下長期訂單。當聽說德國將連續舉辦兩次國際性食品博覽會時,他立即購買機票“單刀赴會”,連翻譯都沒帶(據朱新禮說,當時買不起2張機票),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和瑞士洛桑簽下第一批業務:3000噸蘋果汁,合約額500多萬美元。
馬到成功。
這年年底,彙源果汁開始為世人彙出源源不斷的新鮮果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有所轉變,人們實實在在是想喝一點純正的果汁了。一些洋飲料也衝破國門,乘虛而入,這些“洋水”橫衝直撞,侵掠著我國的飲料市場。
這一切,激起了朱新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一個新的信念在他的胸中逐漸形成:一定要讓中國人喝上自己的純正的天然果汁。
於是,朱新禮以超人的膽識和氣魄,在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殺了一個“回馬槍”,揮師進京,決心在祖國的心髒創下自己的名牌產品。
1994年底,彙源果汁集團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企業實現了第二次騰飛。
目前,彙源集團除在山東建有一個大型濃縮汁基地外,還在全國建立了6座果汁罐裝廠,32家銷售公司,使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規模優勢。於是,一個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在首都迅猛崛起。
於是,具有8大係列、90多個品種的彙源果汁以其固有的純正和芳香,深受國人的青睞,在國內外的飲料市場中爭得重要的一席。在行業內朱新禮決定擴大果類品種,增加原汁製造,並從蔬菜類原汁中去尋找新的開發點和增長點。
朱新禮經營的彙源集團以“勤奮、務實、高效、創新”為企業精神,以向前切入銷售,向後切入科研和生產,“為消費者提供品質不斷更新的精品”為企業的經營理念,“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地創造著自己的業績,不斷地步入輝煌:
1996年,內貿部、國家工商局、中國消協對飲料市場“信譽商品”監督抽查中,彙源果汁榮獲果汁質量綜合評比第一名。
1998年8月18日,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98首屆飲料市場抽查中,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彙源牌果汁為合格產品。
……
朱新禮一以貫之,目不旁視,專心致誌於一項市場潛力巨大的產業,聚焦一處,穩紮穩打,幾年過後,猛一回首,不小心已經打下了大片江山。這無疑為我們許許多多的創業者提供了借鑒價值。尤其是當今的民營企業家們,這將是一例成功的創業指引。
1997年,彙源集團公司資產達數億元人民幣。
2.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培根說過:“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隻要你稍有延誤,它就將掉價了……所以古諺說得好,機遇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再後悔時,卻隻能摸到它的禿頭了。”
有些機遇可能出現幾小時,甚至幾分鍾,稍縱即逝。特別是在商戰中,機遇常常是以瞬間形式出現的。誰抓住了,那怕早一分鍾,誰都會在商戰中盈利獲勝,擊敗對手。誰動作慢了一步,誰就失去了機遇,就可能一敗塗地。對於這種易逝的機遇,不但需要我們有很強的機遇意識,很強的敏感性,而且還需要有快速的思維和決策能力相配合才能抓住它。
□衷情於女性用品的許連捷
“安樂”、“安爾樂”衛生巾……從電視機傳進耳朵裏,近十年被這組詞彙不斷地轟炸,腦子裏幾乎把它和“衛生巾”等同了起來。
可在1988年以前,國人從沒聽說過“衛生巾”這個詞的。
許連捷,這位閩南邊陲小鎮上的漢子一樣沒聽說過。
但在1988年夏季的某一個悶熱的午後,一位香港女客人抱怨買不到衛生巾的言語,如一道閃電劃過他的腦際。他相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這個信號,在他創業的轉折點上,正似雨後晴空上的彩虹,架在他的眼前。
跨過去!跨過彩虹去!
從1979年以來,許連捷開辦服裝加工廠,連年訂單不斷,產品進入香港市場,他的勤勉使他的家庭早早地“脫貧”,並小有積累。但僅靠訂單過活,企業難以發展,他正和港商蘇文博籌劃著合資經營一個好項目,大展拳腳。現在,彩虹跟前,他還猶豫什麼?他毅然投資136萬元成立“恒安實業有限公司”,跨到彩虹的那一頭:專幹“婦女衛生巾”!
在今天看來,開拓衛生巾產業是個偉大的創舉,精明的決策。可在當時,無異於第一次吃螃蟹,第一口嚐西紅柿。
許連捷把衛生巾取名叫“安樂”,多好聽的名字。可這是啥東西?顧客掂在手裏問售貨員:“這多少錢一斤?”公司的同仁們一籌莫展。
麵臨嚴峻的考驗,許連捷毫不退縮。他勸導身邊的同誌:這衛生巾雖小,但市場無邊,沒人可擋。電視漲價沒人買,衛生巾再貴也會照用不誤。關鍵要讓老百姓接受。一旦接受了,整個市場就是你的財富!他果斷地決定:改革分配方案,把企業重心向銷售環節傾斜,全員公關,走出去推銷產品,哪怕是一箱一箱地賣,也要使“安樂”衛生巾逐漸走出低穀。接著,許連捷又親自帶領一批人挺進大上海。
就這樣,“安樂”衛生巾神奇般地進入了上海的千家萬戶,並通過上海這個口岸迅速地向全國擴散。
1992年底,許連捷帶著公司的人到日本考察,準備買回中檔衛生巾生產機器,以應付不斷增長的市場需要。在考察中,他發現日本的衛生巾消費史上中檔過渡期是很短的。他斷言,中國的衛生巾發展史可以躍過中檔,直上高檔位。回國後,經董事會研究,一致同意許連捷的擴張計劃,準備一次出資2000多萬元購進兩套先進的成套設備,生產高檔蝶形護翼衛生巾。1993年7月,設備開始調運進廠。許連捷選拔了5個技術人員跟著日本人一起安裝一起調試,將相關的資料夜以繼日地譯成中文。9月,新產品出來了,他選的這些工人也將日本人的技術學到手,新產品被取名為“安爾樂”高檔蝶形護翼衛生巾,其新創的蝶形內褲保護翼,粘貼新穎,能確保長時間不移位、不扭曲;公司科研人員還新創“雙排導流槽”專利技術,植入生產工藝中,改變了傳統的巾體結構,內含高分子聚合體,倍增吸收量。“安爾樂”衛生巾的開發生產,使我國的衛生巾生產技術躋身於世界前列,並改寫了我國衛生巾不能出口的曆史。經過一年半的營銷攻關,“安爾樂”又一次占領了國內市場。
1996年,許連捷又引進世界先進的生產線,上馬生產嬰兒紙尿褲,注冊“安兒樂”商標,實現了婦幼衛生用品係列化的夙願。1998年,“安兒樂”紙尿褲取得了17%的市場份額,成為國內第二大嬰兒紙尿褲生產企業。
1997年,供婦女每天使用的衛生護墊在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許連捷又毅然從意大利引進兩條具有90年代先進水平的衛生護墊生產流水線,產品一投放市場,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許連捷商業嗅覺格外靈敏,從開始放棄服裝行業投產衛生巾,到衛生巾高檔係列化,全是他敏銳的商業眼光和果斷決策的結果。經過十幾年的科研攻關和技術改造,“安樂”、“安爾樂”目前已發展到100多個規格品種、年產量上千萬箱。
1990年以來,他的產品供不應求,運輸、市場擴張成了大問題。他考慮到,他的產品低值、輕量、體積占量大,如果要全麵占領全國市場,必須實現就地生產就地發貨。於是在不斷開發新產品,形成名牌產品係列化縱向延伸的同時,許連捷以名企、名牌為龍頭,進行有效的產業結構橫向重組。自1991年在湖南發鄉建起第一家分公司以來,短短幾年,“恒安”已在全國14個省、市建起17家高標準生產公司。在全國戰略要地鋪設分廠,使恒安集團,“船大抗風浪”與“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有機結合,並得以挾品牌之威,迅速實現資本擴張。同時,分公司所具有的產品分散快、運輸成本低的優勢,也為產品贏得了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真正實現了大規模、大發展、大效益。
1998年12月,恒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標誌著企業成為規範的股份公司,決策和經營將置於廣泛的社會監督和公眾製約之下,企業發展將更趨規範和科學。這是“恒安”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
許連捷,使其領導的恒安集團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衛生巾製造商,1998年年產值為13.09億港元。
□善抓市場機遇的文弱書生陳肇雄
陳肇雄,中國科學院的青年研究員,如今他手裏握有數百萬美元資金。看來他那副文弱書生的樣子,連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加上年紀又輕,使人很難把他與“百萬富翁”相聯係。
他於1961年出生於福建省莆田縣。1978年,他考入華東工學院計算機係。畢業後進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深造,開始從事機器翻譯方麵的研究。1986年,又考上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全麵向機器翻譯的理論和開發係統進攻。
1988年,由於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智能型機器翻譯的理論體係並兩次在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有影響的論文,博士生學業尚未讀完,就被破格評為副研究員。1989年獲博士學位後,他在計算所主持智能型機器的翻譯的研究課題。同時參加國家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發展戰略研究。1992年10月,30歲的陳肇雄被提升為研究員。
這是多麼輝煌的一份履曆啊!可以肯定,他在計算機基礎研究方麵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陳肇雄卻下海了。那麼,他為什麼突然“下海”了呢?這得從一次展覽會說起。
1991年12月舉辦的“香港電腦軟件展覽會”上,陳肇雄課題組的成果引起轟動。正如中國科技交流中心與國家科委火炬高科技產業中心在事後的總結報告中所說的那樣:“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被公認為是展覽會上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不僅受到2000多專業人員的洽談光顧,而且被確認為是目前國際上同類係統中水平最高的。因此,當場就有30多家外商表示願意合作,並有美國、加拿大、香港的10家公司希望投資聯合創辦公司,進一步開發該係統,使其商品化。”
過去說時勢造英雄,現在是市場造“老板”,市場的需要一下子把陳肇雄推進“大海”。
陳肇雄在眾多的公司中選擇了出價在2000萬元以上的7家進行談判,最後確定與香港權智公司合作。袖珍版智能型英漢機器的翻譯係統,一年成果使用期,陳肇雄課題組每年至少要獲得保底利潤74萬美元。表麵上看,這一條件很苛刻。但名列“香港十大傑出的青年工業家”之榜的權智公司董事長譚偉豪先生,以其特有的經濟頭腦,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所有的條件。
陳肇雄課題組的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有哪些功能?權智公司為什麼出74萬美元的高價欣然將它買下?
機器翻譯技術,涉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數學等多門學科,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研究的難題之一,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高性能機器翻譯,是世界上即將形成的龐大的語言處理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被國際權威機構列為21世紀世界十大高科技產品之榜首。各國研究者正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的角逐。這就像電影《南征北戰》中雙方搶占摩天嶺的情景,誰先占領了製高點,誰就會取得能夠帶來巨額利潤的市場控製權。
我國於1988年將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的研究列入“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由中科院計算機所牽頭,中國科技情報所、中國科健公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十幾個單位的幾十名機譯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聯合攻關課題組。陳肇雄是這個課題組的帶頭人。經過數載奮鬥,IMC/EC-863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開發成功了。鑒定委員會認為,這個係統在理論基礎、總體設計、係統實現和應用效果方麵,總體上已超過國內各係統,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基於此,權智公司不惜血本買下這一係統。他們以此可製造出能進行英漢句子和文章翻譯的袖珍電子翻譯器,輸入一個英語句子,它就顯示出相應的中文文字,並用英語、漢語讀出聲音。一枚袖珍電子翻譯器在手,中國人學英語簡單多了,外國人到中國旅遊、購物、做生意就更為方便了。難怪第一批產品在香港一上市,幾天內銷售一空,1993年在香港、台灣售出30萬台,銷售額將超過6億港幣。
陳肇雄研製出的這套係統,重要的不在於它可以把英語譯成漢語,而是他能對每個英語單詞的不同用法,進行全麵的描述和形式化表達。在這套係統中,有4.5萬個英語詞彙,2000條通用規則,15萬個漢語詞條,幾百萬個漢語句型,10萬個漢語慣用型。這是一部大型英漢詞典,同時還具備讓計算機識別的功能。一個英語單詞往往有眾多用法,該係統可以讓計算機根據上下文,自動判斷出準確的中文含義。如果它的詞庫中沒有相應的漢語詞彙,它可讓計算機自動推理,然後翻譯出中文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
由此可見,如此高精尖的機譯技術賣74萬美元,一點也不貴。因為它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將數十倍於74萬美元。所以香港權智公司在第一個合同尚未期滿時,又提出投資數百萬美元的要求,和我方在深圳組建合資公司,陳肇雄出任總經理。
公司於1992年10月成立,注冊資金740萬美元,投資額1800萬美元,中方以陳肇雄領導的中科院計算機所機譯開發中心的技術投股占50%,按合同規定,權智公司每年至少還要支付200萬美元的技術使用費。
陳肇雄,站在語言信息處理產業的排頭兵!
人們一旦覺醒,爆發的力量將是無窮的!觀念的更新,帶來的衝擊不亞於一場革命!多少的機會,在變革中誕生!而且往往是那些最先領悟到市場奧妙的人,才能抓住機會!取得成功!
□最早投入股海的陳榮
陳榮自認為是一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機遇在哪裏?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於國家的政策,每當一個新的經濟政策、重大舉措的出台,都意味著新的機遇,如果你能在別人徘徊、猶豫時,搶先出手,你就是贏家。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這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極不平常的一天,也是陳榮企盼已久的日子。
當陳榮得知關於“證券、股市允許看,要堅決地試”的消息的時候立即意識到,股票,這個曾在上海消失了四十餘年的東西,將會讓中國人著迷,它將為當代中國出現一批李嘉誠式的巨富提供曆史性的機遇。
當別人還在驚奇、觀望、議論之時,陳榮義無反顧地衝進了股市,投入了5000元人民幣作股本,結果幸運地成交了2700元。這2700元在後來一年時間裏,翻了11倍。陳榮懷著必勝的信心,共籌集資金10餘萬元,決心全力進軍股市。
陳榮在股市的甘苦外人是無法體驗的。股市的動蕩與大起大落,決不亞於人生境遇的悲歡。聽消息、看行情,一會兒漲到天上,一會兒跌到深淵;忙進忙出,年頭忙到年尾,結果陳榮發現是在給證券公司打工。慢慢地陳榮悟出了一些道理,管它什麼“基本麵”、“技術麵”,不跟別人走,自己獨立思考,分析行情,以不變應萬變。中國的股市之初,一是靠政策,二是靠股民的心理素質。許多人在股市“牛氣衝天”時就樂暈了頭腦,盲目跟隨,而一遇到“熊市”時,就會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在這兩方麵要自覺把握好,陳榮曾兩次在股市走高達1500點的時候,毅然決然抽身而出,衝出了狂熱的股民的重圍,獨善其身。後來的結果自然而知。
1994年,對於所有經曆過那場“大熊市”的人來說,恐怕記憶猶新,陳榮也是一樣。之所以對陳榮印象深刻,是因為它給了陳榮一個曆史性的機遇。當時,股市越跌越低,一時關於股市要“崩盤”的傳言也出來了,最後跌到了穀低,僅300餘點。而陳榮卻有點興奮,跌得越厲害,買得越多,陳榮投入了幾倍於自己的自有資金,家人、朋友開始擔心,怕輸得血本無歸。其實陳榮心知肚明,股市不會垮,政府也不希望它跨,因為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股市。果然,陳榮的全麵出擊和“逆向操作”,獲取的是10倍的贏賺。
對陳榮來說,這一驚心動魄的經曆,帶給他的不僅是財富的迅速積累,而且是意誌力的一次大考驗。
敢於“販賣”美國國土的張思民
2000年曾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中國內地五十首富之一的張思民,也是一位極其善抓機遇的人。
一個極偶然的機會,張思民在一次商務談判中認識了一位華裔美商。席間了解到這位老外是“擁有一片美國活動”的亞太地區總代理。張思民聞之心頭一動,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嶄新的商業機會。
原來這個活動的發起人是美國土地公司總裁史考特·摩格。
摩格十歲那年,收到了一份禮物——一份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片土地的產權證書,那使他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幻想。之後,他接觸到買一片德克薩斯州土地等含有濃鬱文化色彩的活動,隨即產生了一個神奇的構想。為此,他用十年時間在美國50個州各買下一英畝土地,並配備了所有必須的法律手續,開始了浩大的“擁有一片美國”全球銷售工程。時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周年,全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語國家均舉辦了盛大慶典活動。其中以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塞維利亞國際博覽會和“擁有一片美國”活動為三大盛事。“擁有一片美國”活動的基本內容就是向全球發行小塊美國地產,配以精工製作的證書,每份證書代表50個州各一平方英寸,共50平方英寸的土地……
張思民拍案叫絕,一塊小小的美國土地,經過精心策劃的創意推向商業,渾然推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地理和曆史的凝縮,多麼了不起的文化商品傑作!
一片強烈的反對聲出來了。有人說,搞這樣的活動,國內史無先例,加上國情和文化消費心理微妙,難測成敗。
麵對來自各方麵的阻力,張思民沒有退卻,“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氣概已定。
1991年底,公司獲得“擁有一片美國”在中國大陸的獨家代理權。花了五個月時間,證實這個項目在中國的銷售符合中美兩國法律,並順利取得政府有關部門批文後,公司與美國方麵正式簽署限額銷售十萬份“擁有一片美國”土地證書的合同。
為了適應這項活動的展開,張思民圓了一個文化實體夢——海王集團全資子公司深圳海王文化公司宣告成立。它的創建,為構築海王多元化經營格局,埋下了精彩的伏筆。
大兵未動,調查先行。
張思民首先從可能的消費者中綜合出他們的購買時機:或作為一種文化活動的參與;或作藝術品收藏;或作保值物;或作禮品贈送;或作增值物;或是純商業投資……其豐富心態千差萬別。張思民決定,不做引導,不做廣告,先行試銷。
1992年10月12日,第一批“擁有一片美國”土地證書在深圳首次向國人亮相,兩千份一搶而光;接著是海口,盛況如深圳翻版,再接下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幾乎都爭購如潮,國內外新聞媒體蜂擁采訪,海王集團不僅名聲大噪,而且作為代理名揚美利堅本土,找上門來談生意求合作的美國客人絡繹不絕。
三、新經濟,新英雄
——世紀之交的百萬富豪
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天才個人和民族,隻有後天拚搏奮鬥崛起的天才個人和民族。21世紀的曙光是知識的曙光。因此,我們麵對知識經濟時代,應該自豪地說“這是我們擁有的時代”。知識不再被愚昧踐踏,知識像金子一樣,終於放射出其耀眼的光芒。
知識越來越受到重視,時代造就出一批知識經濟化的高智慧大師,他們的存在,也是知識經濟時代臨近的征兆,甚至可以說是他們推動了人類社會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1.世紀之交:掀起新經濟革命的風暴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背景,知識經濟發起了世界經濟新革命,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及應用的知識經濟,將在21世紀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在知識經濟中,我們應該說,“知識就是財富”。
其實,自古以來,人們對知識都是尊重的,否則,人類文明何以能發展到今日的高度,而且在任何曆史時期,知識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亞當·斯密曾計算過古代最著名的知識生產者——希臘哲學家掙了多少錢。他寫道:“蘇格拉底自己向每個學生要10邁納,即33鎊6先令8便士。據說,他在雅典講學時,有100名學生。因此,他每講一課可得到1000邁納的酬金,相當於3333鎊6先令8便士。普魯塔克說,他通常講學的酬金是1000邁納。當時其他許多卓越的導師,似都曾擁有大宗財產。喬治阿斯曾以純金製成自己的金像,贈給德爾菲寺院。據說,柏拉圖本人的生活也很闊綽。亞裏士多德是亞曆山大的老師,亞曆山大及其父腓力普對他的報酬極為優厚……因此,亞裏士多德認為回到雅典去繼續講學是上算的。”這就是說,早期的人們對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給予了知識價值的高度評價和尊重。至於這些先哲們的學說創造的價值和財富本身究竟有多大,也許誰也無法估量。
中國先師孔子究竟創造了多少價值和財富?
老子的《道德經》創造了多少價值和財富?
無法估量!但是他們確實創造了財富!
所有的經濟體係都奠基於一個“知識基礎”。一切工商企業都要依賴這一社會結構化了的資源的預先存在。由於知識這種“無形資本”同資本、勞力和土地不一樣,在企業經理和經濟學家計算生產所需的“投入”時,知識常常受到忽視。隻是從20世紀開始,人們才真正自覺地意識到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隻有到了信息時代的今天,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人們才逐漸認識到信息和知識的真正價值。
曆史上隻有難得的機會讓知識克服陳舊的障礙而大踏步前進。這其中最重要者當推思維和交流新工具的發明,例如表意文字、拚音字母、阿拉伯數字“零”,以及20世紀的信息技術。一根頭發絲般細的光纖能在不到1秒的時間裏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29卷的全部內容從波士頓傳到巴爾的摩。在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兩年的《人民日報》的信息量;用一張光盤可以存儲一部大百科全書的內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一秒鍾就可以把兩年的《人民日報》的信息全部傳輸完。到本世紀末,一束光纖將可傳輸現在全世界每一天所有的電話通訊量。
人們常用幾何級數增長來形容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想象的速度。按照比爾·蓋茨的觀點,“幾何級數增長,即使解釋清楚了,也顯得像一個騙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新的文明興起了。30年前,任何稍有一點使用電腦本領的人,在大眾媒介中就被視為“數學魔術師”或者“頭腦特別發達”。
今天我們生活在曆史上一個令人驚歎的時刻,傳統人類知識的全部結構又一次隨著古老障礙的消失而劇烈變化。我們現在不僅是積累更多的“事實”,不管是什麼事實,正像我們在重新安排公司和整個經濟,我們也在徹底地重新安排知識的生產和配置,重新安排用以傳送知識的符號。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創造新的知識網絡:知識以驚人的方式和想法彼此聯係起來。創造新的理論、假說、形象,其基礎是新穎的前提概念、新的語言、新的編碼和邏輯。各家企業、各國政府以及個人,都在采集和貯存數據,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前輩,同時為明天的曆史學家創造一個巨大的信息的寶藏。
這絕不是說數據都是正確的,信息都是真實的,知識都是明智的。但這的確說明,我們看待世界、創造財富和行使權力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非這一切新知識都符合事實,或者是明白易見的。根據我們使用的“知識”這一詞彙的意義,大多數知識是一種默契,由一重又一重的前提概念疊合、支離破碎的模式、未被注意到的類比所組成的。知識不僅包括符合邏輯的、看上去不受感情支配的信息數據,也包含著價值觀、感情和衝動的產物,更不用說想像和直覺了。
正是今天社會的知識基礎發生了巨大的動蕩,說明了知識社會的真正來臨。
知識,諸如科學技術、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信息等等將越來越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資源或生產要素,經濟效益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依靠技術創新創造出來。隻有把知識應用在生產過程中,潛在的生產力才能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把知識作為關鍵性資源的時代與把資本、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作為關鍵性資源的時代有著驚人的不同。
宇宙的物質資源是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短缺的出現是由於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有限,隻能爭奪已認識的、可利用的有限自然資源,使生產力的發展取決於有限的可用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當人類可以更自由地認識和利用無限的自然資源,生產力的發展取決於這種認識和利用能力——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即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時候,知識財富就成為第一位的人類財富,而物質財富則退居為第二位的人類財富。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物質資源總是有限的,相比之下,信息則是用之不盡的。世界是在運動發展著的,因此信息也在無限地變化擴展。就所有而言,物質產品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知識產品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就使用而言,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大部分物質產品隻能夠為有限的人所使用,具有排他性;而知識和信息是可以分享的,可以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供千百萬人使用,具有普遍性,並且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產生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