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當代中國百萬富豪(2 / 3)

1978年,全國個體商隻有14萬人;1980年,便增加到80萬人;到198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45萬,資金亦從0.53億增加到179億元,這就意味著大款出現了。許多人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成了百萬富豪。到1988年,《憲法》正式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合法性,這一年被人們稱作私營經濟的“黃金年”。

在這一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李曉華。

李曉華是北京人,1951年出生,家庭背景隻是工人,在4個兒子中,他排行第三,當過近10年的知青,從這些背景資料中看不出李曉華有什麼特別之處。按一般邏輯推理,他不像具備成功素質的人,加之他是城市人,不具備農村人那種要竭力改變處境的衝勁。從家庭背景看,他身上似乎也缺少商人遺傳基因。對一個在農村生活了近10年的知青來說,回到城市,進了工廠,一般說來便會認為終於回到應到的地方,會滿足地幹下去,直到退休。

李曉華進了廠子卻私下裏做起了小生意,倒賣電子表,並為之付出3年勞教的代價。這是李曉華經商的準備期,他是以失去自由作為學費,跨入經商之門的。

如今已是億萬富豪的李曉華也經曆了窮的折磨。家窮的印象在童年時代便烙在他心中。而他父親又與普通工人不同,早年畢業於哈爾濱鐵道學院,知道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省吃儉用也為孩子請了家庭教師,這在當時環境條件下是罕見的事。應該說,父親這種苦心沒有白費,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李曉華在少年時代便愛讀書,對描寫英雄的小說讀得滾瓜爛熟,這些東西必然積澱在他心底,成為他日後自強不息的火種。

李曉華身上具備兩種天性:幻想與現實。童年時代,他常幻想遙遠的事物,常在夜晚將好奇的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注視著那些閃爍不定的星星,這種幻想氣質是好奇心的表現,它使人不甘平庸;另一方麵,也是在童年時代,他常常傾心於地麵上的現實事物,對汽車的鍾愛使他具有現實的動機,也許地麵的事物的真實可感性更能吸引人的持久的注意力,李曉華最終會在現實世界找到他的位置。

在獨自闖蕩前有一個經曆也起了作用:當知青時,他到社辦工廠當了一段時間推銷員。這個熱身訓練算是李曉華的早年準備,他小試牛刀,還可以,多少使他留了些自信在心裏,對日後的起步可謂重要。

李曉華賺第一個10萬可謂他賺錢史上的經典,他在廣交會上買冷飲機的細節,到北戴河賣冷飲機的細節,都證明了他經商的良好素質。他能將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的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線商機,能將一線商機充分擴展用足,能在用足之後見好就收,這一切都預示著他成為億萬富豪的必然性。

從80年代初啟動的機遇第二班車,並不算晚,趕上這班車的人與頭班車上的人在獲得的好處上,相差不多。素質好的人或者有某種特殊經商素質的人,賺了大錢。盡管從這時開始,有文化知識的人已經逐步上場,但並沒有形成主流,人們看到大多數經商者是那些社會閑雜人員,沒有文化的城市下層人士,他們沒有製度培養出來的上進心,隻想著將生活過好,錢多一點,吃好一點,穿好一點,玩好一點。這種簡單樸素的想法使他們與時代的實際要求保持了一致,所以他們及時搭上了機遇的班車。在有文化有知識的人醒悟過來時,已將腰包脹滿了,而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資本,有資本的人便是老板,沒資本的人隻能當打工仔。所以後鏈出現了大量的有文化的人拚命為沒文化的人打工的現象。人們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稱那些有錢人為“暴發戶”,認為這些文盲有錢而知識分子無錢是社會的畸形現象,殊不知這正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

劉永好四兄弟是第一批百萬富豪中難得的知識分子。

劉永好四兄弟出生於農民家庭,都具有大學文化程度,都有自己的專業,有鐵飯碗。應該說,對於農村青年來說,這算是非常難得的成功了,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這些東西的誘惑力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