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的成長曆程
中國人第一次感受“百萬富豪”這個詞,應該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在根據馬克·吐溫小說改編的電影《百萬英鎊》裏,人們一飽眼福,看到了那張百萬巨鈔,100萬英鎊,全英國隻有兩張,盡管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本世紀初百萬英磅到底值多少錢,但影片中那位餐館侍者,那位服裝店老板手捧百萬大鈔時目瞪口呆、誠惶誠恐的神態,分明告訴人們,百萬英鎊就是數不盡的財富,它的持有者就是地球上的巨富。
中國對百萬富豪的統計始於1993年,這年10月,國家工商局清點出中國私營企業的百萬富豪為500名。
199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全國私營企業進行的調查,將這個數字提高了10倍。1995年,《人民日報》披露說:“我國擁有100萬以上資產的人超過100萬人”,但這些數字並不具有權威性,當時《中華工商時報》就認為,中國的百萬富豪起碼在300萬以上。
如果以1995年的數據推斷,如今中國的百萬富豪遠遠超過1000萬人。特別是近年來,除作為百萬富豪主體的民營企業家外,一些新富階層,如金融投資者、外企中的高薪打工族、娛樂圈和體育界人士、成功的自由職業者、收藏家和炒家的人數劇增。同時,近幾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也使富豪們財富擴張的速度達到幾何級數,因此,以數學的方式的推斷是不可信的。
盡管說不清中國百萬富豪的數字,但對他們的發展形態,社會學家們卻了如指掌。
學者們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百萬富豪的成長曆程分為三個階段:即80年代開放商品貿易,使個體戶成為中國第一代富豪,積累了上萬乃至幾十萬元,少數人成為百萬富豪;90年代初開放生產資料領域,使更多的人從事更大規模的物資流通和企業生產,從而使中國真正產生了百萬富豪群體,其標誌是私營業主的崛起及社會核心層人士的紛紛下海;世紀之交,新經濟革命的風暴,使百萬富豪中80%以上是從事以網絡計算機為代表的高科技行業及金融行業,其中80%以上是30歲至40歲之間的年輕人。
一、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
——20世紀80年代造就的百萬富豪
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開了一個月後,落幕了,就在這一天的會議上,鄧小平說了一段對後來整個中國發生巨大影響的話:
“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建議同誌們認真加以考慮和研究。”
新的機遇擺在人們麵前,一旦被誰抓住,誰就是幸運兒。
1.20世紀80年代:個體戶的黃金時代
社會最邊緣的人個體戶成為中國最早的富豪,恐怕曆史老人也會對此忍俊不禁。
在中國,出現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個體戶主要是由從農村回城的知青,以及刑滿釋放的兩勞人員組成。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強80年代初在北京崇文區調查發現,當時的個體戶中兩勞人員的比例高達10%,這些被社會拋棄的一代就業無門,被迫自謀生路。誰也不曾想到,這些社會邊緣人的被動選擇竟完成了新中國資產從國家向個人過渡的第一步。
最早的個體戶們主要從事販運和倒賣,“倒爺”幾乎成為個體戶的代名詞。服裝業和食品業是個體戶們最早涉足的領域,北京的秀水街和武漢的漢正街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代富豪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