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奇妙的信號(6)(1 / 2)

許多資料證明,在商務談判中,會不會運用身體語言營造融洽的氣氛,也直接影響到成功率。

美國推銷行業中有個叫鐸瑪的年輕人,以137美元起家,幾年後,以每年幾十萬美元的純利潤收入遙遙領先於同行。他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推銷中運用了身體語言。比方,他在走家串戶的推銷宣傳中,很注意觀察客戶的以下動作:(1)手腕放鬆,沒有握拳;(2)手掌張開,放在桌上;(3)拿開桌上影響交談障礙物;(4)用手托著下巴聽。一旦出現這些姿勢,那就意味著推銷能夠成功,否則,趕快走人,省得耽誤時間,因此他在兩小時內能走訪幾十家客戶。

這裏向你介紹的,就是體語在生意場上的運用。

1.買方與賣方的“體語”戰在某些商品專銷公司長期做推銷的人,有時跑到客戶家去推銷,但更多的時間則是在公司裏坐等買方上門。他們可由買方進入公司後坐下的動作中,判斷出買方購貨的心理情況。這說明,盡管這些推銷人員尚未學習過身體語言學方麵的理論,但在商務實踐中,已經多少掌握了一些“體語”溝通姿勢。

在許多買賣雙方都很精明的銷售活動中,雙方都在心理上有一種“我一定要勝過你,你一定輸”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的外在表現,就是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賣方非得千方百計地把價格抬上去,而買方則想方設法把價格壓下來。這樣,就造成了雙方情緒上的攻防反應。這種攻和防的關係是不固定的,有時買方是攻方,而有時賣方為攻方。討價還價的拉鋸戰,常常就是這樣進行著。

這種買賣活動在雙方身體語言上的表現是不同的。較常見的現象是買方往後坐,離桌子較遠,交叉雙手,腿也翹起來,懷疑地說:“怎麼這麼貴?”賣方可能從椅子上站起來,像是起跑者的姿勢,身體向前傾,一副全權負責的態度,揮揮手,用手指開始表明自己的好意。賣方一開始的前進姿態可能引起買方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厭惡強迫推銷的人。“這就很便宜了”的回答,使得買方退縮,並且采取防衛姿態。

他未能促使買方有興趣,反而使自己感到不安,因為他的觀念沒有被采納。在這種狀況下,賣方會擺出防禦姿態。他可能離開桌子,扭動身體,交叉雙腳和手臂,然後問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如“怎麼了?你不了解嗎?”或是“你怎麼這麼沒腦筋?”這類問題,使雙方的距離拉得更遠。

演變成這樣的僵局時,很少有補救的方法使買方或賣方消除這種情緒,以便解決他們的問題或達成協議,結果“就此結束或是延期”的態度馬上產生。通常這種氣氛會使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使它合理化成為:“我們沒有成交是對方的過錯。我們怎能和這種人打交道?”

以上我們看到的是進攻型的買方和進攻型的賣方碰到一起後的情況,誰也不讓誰,以至把生意搞砸。

再一種情況,就是冷淡對方。有些買方喜歡這種姿態,因為他們要別人滔滔不絕地講,越多越好,而他們自己隻是簡單地表達,不像參與者,倒像是旁觀者。這是很難推銷的人嗎?確實如此,但是,假如賣方能夠請教他一些問題,他冷漠的神情可能會融化掉。若沒有,則買方下一步動作可能是把眼鏡摘下(好了,出去吧!),交叉手臂(你的時間到了!),或者開始翻開書報(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有經驗的推銷員知道如何去消除“鴻溝”,所以,他們常常提供照片、報告或其他視覺資料。利用這些,他們可以移動位置,甚至走到買方身邊。假如買方對逐漸靠近的賣方表現的是:交叉手臂,或作出一些防衛姿態,這表示他不高興了。賣方就必須趕快回到他原來的位置上。有些人非常在意其坐在桌後的統領地位,所以會盡力維持這種形象。

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典型的買方與賣方的關係是,買方向後倚在椅子上,遠離賣方,一副高不可攀的樣子。他西裝革履,翹腿,一隻腳蕩來蕩去,好像對賣方所說的很不耐煩,稍微咳一聲表示他不準備買或接納賣方提供的東西。賣方向前傾,擺出指引動作的姿態。向上翻的手掌、誠懇的笑容,開放的衣襟,都意味著開放,也希望買方感到舒服。他顯然到達推銷表現的關鍵階段了。假如他現在說錯了話,買方可能用交叉手臂,翹起腿,把抬高的腳指向最近的一扇門,傳達出自己不接受的訊號。在這時,如果賣方再耐心一點,或者在價格上繼續作些讓步,生意往往也許就成交了。

2.推銷需要了解客戶的準備性姿勢同樣是做商品推銷工作,有的人成效顯著,而有的人則很少收獲。

據有位推銷成果頗豐的推銷員說,每見一個客戶,能不能談成,不需三分鍾,就可以作出八九不離十的判斷。

他判斷客戶的辦法很多,其中就有對客戶準備性姿勢的研究。他說,一旦雙方做出了這種姿勢,就可以簽購銷合同了。

什麼是準備性姿勢呢?從字麵含義解釋,就是要做出某項行動前,心理處於準備狀態,反映在身體上出現的姿勢。比如下列情形:一位年輕人與他父母爭吵,運動員等待開始比賽,拳擊手在休息室等著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