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體現人的信心的是背部。背脊經常挺直與采取駝背姿勢者的差異表現在:挺直背脊的人,律己甚嚴,充滿自信,但其反麵則易受刻板的思維所束縛,稍顯欠缺精神上的彈性。我們從小就接受著“要做一個光明正大、頂天立地之人”的精神教育,這“頂天立地”的外在表現即是“挺直脊梁”,由此可見,其與精神上的意義並非毫無關係。美國非語言情感傳達的研究者尼連巴克說過:
“隻要撐開肩膀、挺直腰杆,消沉的情緒自然會消失,而產生‘振作奮發’的氣概。”
反之,在人前采取弓背姿勢,並表現出低頭、閉眼等身體言語,則表示畏懼對方,具有難以應付對方的意識,在精神上此人比對方居於劣勢。誠如“惶恐”一詞所描述,也具有蜷縮身體、藏頭縮尾的姿態。
表示自信心強的另外一個姿勢,就是雙手叉腰。這是一個可以輕易辨別出來的明顯姿勢。在各種運動比賽中,就常可看到準備上場的運動員作出這種姿勢來。在業務會議上,若有人兩腿分立,雙手叉腰地站在那兒,那他必然是企圖要與會者都遵從他的指示。
如果在老板下達某項任務時,接受任務的職員聽著聽著就不知不覺地雙手叉在了腰上,這時,你就可以放心了,他們對完成任務已經有了把握和信心。也就是說,你提出的目標此時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目標,並且,他們對於實現目標充滿信心。
4.上司籠絡下屬之道——拍肩膀的妙用有時候,上司為了使部下感到他是平易近人的,在交辦什麼事時,常拍打著部下的肩膀說:“憑你的精明能幹,辦這件事沒問題。”或者是跟部下談完話後,拍拍肩膀鼓勵道:“幹得不錯,繼續努力。”當然一般都是年長的上司對年輕的部屬才這樣。而被拍肩的部下立即產生一種與上司拉近了關係的感覺。上司所期望的,正是這種效果。
為什麼拍肩能產生這種效果呢?這就要從人的肩膀本身的身體語言功能作出解釋了。
古人常用“肩”字來表現人的心理狀態,例如,“不肩好貨”,就是不重用貪財之人;“肩摩轂擊”,指人流擁擠;“肩負重擔”,指負有重要責任等等。由這些詞,我們就可以看到“肩”對於人的重要性。
從身體語言角度看,肩部的動作,能夠表達威嚴、攻擊、安心、膽怯、防衛等意思。這是源自肩部上下活動比較自由,因此能縮小或擴大勢力範圍,同時這些動作也易引起他人注目。
美國的身體語學者魯言溫博士分析向後縮的肩膀表示因積壓的不平、不滿而引起的憤怒;聳肩表示不安、恐怖;使勁張開兩手的肩膀代表責任感的強烈;向前挺出的肩膀代表責任重大引起的精神負擔等。姑且不論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在很多時候,肩部都可特別視為象征男性尊嚴的部位。
屬於男性象征的肩部如果遭他人肩部觸及又將如何呢?這對人類本來想避免接觸的心態,不單是助長其不愉快之感,而且極有可能認為是對男性尊嚴的挑戰行為。這時,西方人會立即說聲對不起,對給予對方不愉快感之行為表示道歉,但沒有這一習慣的日本人也許會很露骨地擺出不悅表情,搞不好還會引起一番爭執。要是想避開對方的話鋒,則不應采用肩膀正麵承受其挑釁的姿勢,宜采取稍微斜著肩膀聽取對方談話的姿勢較妥,俗謂“斜姿勢”。這既不是正麵接受對方挑戰,更不是一開始就想逃避的行為,而是屬於靜觀對方態度的警戒姿勢。即所謂兼采攻擊與防禦的姿勢,古代江湖俠士跟敵手對陣之時的萬全架勢,便可說是這一姿勢。
如上所述,肩部是最能直截了當將自我存在傳送給對方的身體言語,是絕不輕易地讓他人侵入該範圍的部位。但是,如果彼此屬於知心朋友,則另當別論。亦即視其容許對方侵入“肩部範圍”至何種地步,可作為測量該二人親密程度的準繩。
譬如:“兩肩相倚”之行為,肩與肩,或是肩與手互相接觸之動作,均已說出彼此關係,在各種意義下均很深厚。縱或極度厭惡肩與肩相碰的美國人,為表示合作也經常使用“Shoulder to shoulder”(肩並肩)之表現,由此當可了解其中關係。
以下且舉出二三個例子,以推測二人親密程度。首先,就男人互相將手搭在對方肩上的行為,便可視為“幹得很起勁吧!”“嗯!很好。你怎麼樣?”之類朋友意識的表現。像此種動作最常用於父對子、上對下之場合,這一意義不會改變,也屬於想將自己是好友的意識傳送給對方的暗示。
關於此點令人迷惑的,則是沉默之中勸告辭職的拍肩。此處確實帶有“你跟我不是好朋友嗎!縱或不說,你也該明白吧!”之類的朋友意識。但是,被拍打肩膀者,由於其與上司之間本來沒有那種朋友意識,突然產生親密關係,怎不令人感到迷惑!因此,擅自闖入代表男性尊嚴的肩部範圍者,也是不承認對方人格的表現。用“拍肩”巧妙地運用朋友意識與威懾態度,的確可看做陰險、軟硬兼施的威嚇行為。可見,拍肩膀確實是上司籠絡下屬最好的方法。
生意場上的體語觀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