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楊修見門框上的題字,即刻叫工匠們拆掉重做,並說:“你們知道嗎?丞相題在門框上的‘活’字,意思是‘門’中有‘活’為‘闊’字,就是指門做大了叫你們重做,懂嗎?”
一天,有人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幾口,便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然後遞給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眾人相互傳看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當酥傳到楊修手裏,他便吃了一口酥,然後說:“諸位,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們每人吃一口呀!”
還有一次,曹操由楊修陪同出外遊覽,經過一處,看見一塊烈女曹娥墓碑,碑的背麵刻有八個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問楊修:“楊主簿,你懂這八個字的含義嗎?”楊修很自信地回答:“丞相,在下懂得。這……”
曹操未等楊修說明,便打斷他的話頭說:“楊主簿別急嘛!待老夫想想。”接著他們離開墓碑,大約走到離碑三十裏外,曹操這時才說:“老夫已明白墓碑背麵那八個字的意思。”並叫楊修轉過身去,兩人分別記下自己所懂的意思,然後一對,兩個意思果然一樣。
於是曹操感歎地說:“老夫的才智與楊主簿相差三十裏呀!”他們對“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字所解的意思是:黃絹色絲,“絲”、“色”並在一起即是“絕”字;年幼婦女就是少女,“女”、“少”並在一起即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子女,“女”、“子”並在一起即是“好”字;齏臼是用來盛五種辛辣調味品的器皿,這是舌辛,即是“辭”字。因此,這八個字的含義便是“絕妙好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爭奪當中,屢遭失敗,曹軍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曹操便以“雞肋”二字為夜間口令。將士們都不解其意,唯有楊修明白:“雞肋乃是雞肋間的肉,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丟掉了又覺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叫撤兵回去。”他便私下告訴大家收拾行裝,諸將也隨之做準備回去的打算。
沒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軍了,曹操知道是楊修把機密告訴大家的,便以“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將楊修斬首。
明代作家馮夢龍在《智囊》中列舉了這個故事,然後評道:“楊修聰明才智太顯露了,所以引起曹操的忌恨,這樣他能免於災禍嗎?晉代和南朝宋的皇帝大多喜歡與大臣們賽詩比字爭高低,大家都吸取了楊修遭殺害的教訓,所以大文學家鮑照故意寫些文句囉嗦拖遝的文章,書法大家王僧虔用很拙劣的書法搪塞,這都是為了避免君主的殺害。”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機智聰明的人不要處處在上司麵前表露出比上司強,比上司先懂得什麼,否則將遭忌恨而招致禍害。
楊修不懂這一點,也就是說,他在上司麵前不善於深藏智慧,處處顯露比上司高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含蓄中正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含蓄是美德,內斂是睿智,中正是法則。能夠做到讓內心的喜怒不表露出來,守正不變並克製收斂自己,這樣好運就會伴隨自己一生。
有些人誤解了含蓄中正的含義,處處刻意去做到深藏城府。其實,對深藏不露的意圖可利用,卻不可濫用。一切智術都須加以掩蓋,因為它們招人猜忌;對深藏不露的意圖更應如此,因為它們惹人厭恨。凡事三思而行,總會得益良多。
然而,社會複雜,人性各異,在交往之中,由於種種原因,人有時不得不違心地處世待人,在此種情勢下,就需要采取方中有圓的策略。以正直克己持身,貴在處世有靈活變通不固執己見的權變,處世缺乏變通靈活的男人,就像木頭人一般,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人認為礙手礙腳。
5.男人講分寸,不要把事情做絕
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進退自如,才是高明之舉。
劉邦晚年,西漢中央政權內部潛伏著一股暗流,外戚呂氏倚靠皇後呂雉,力圖取代開國老臣,控製軍政大權。潑辣又精明的呂後內靠頗有心計的寵臣審食其參與謀劃,讚襄政務;外則與驍將樊噲等人結成裙帶關係,又把呂氏兄弟子侄安插到各個要害部位。在此情況下,有心人首先要考慮如何在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中存在下來,然後才能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挽時局。
內憂未除,外患又起。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燕王盧綰謀反。二月,劉邦命樊噲率兵前去平叛。出師不久,有人就在劉邦麵前談論樊噲過錯。劉邦聞言大怒,決意臨陣換將,可又擔心樊噲手操軍權,或生不測。最後,還是采用陳平的計策:以陳平名義前往樊噲軍中傳詔,車中暗載大將周勃,待馳至軍中,宣旨立斬樊噲,使周勃奪印代將。
陳平、周勃遵命而發,途中邊行邊細心合計。自然是陳平智高一籌,他對周勃建議說:“樊噲是皇帝故交,功多勞重,況且又是呂後之妹的丈夫,可謂既親且貴。帝因一時憤怒,便要殺他;一旦氣消,或許後悔。兼之呂後從旁捉弄,難免歸罪於你我二人。你我不如拿住樊噲,綁赴朝廷,或殺或免,聽憑皇上自己處置為宜。”周勃忠厚老成,依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