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方圓兼濟懂變通,靈活自如成大事(2)(2 / 3)

樊噲果然中計,被周勃當場拿下釘入囚車。周勃立即趕到中軍大帳,宣旨代將,另由陳平押解囚車返回京師長安。陳平行至中途,突然獲悉劉邦病故。

陳平料定朝中必由呂後主持政事,這樣局勢變得更加險惡。唯一可恃的是,幸虧先前未斬樊噲,還可向呂氏曲意交代。即使如此,他也怕夜長夢多,務必在朝中忙於治喪的時候,將自己剖白幹淨,否則恐遭呂氏暗算。想到這裏,他讓囚車照常行駛,自己則搶先策馬馳往長安。

還未到長安,陳平就遇見使者傳詔,命他與灌嬰一同屯戍滎陽。陳平想到前事未及說明,再遠離朝堂,怎不憂讒畏譏!於是,他心生一計,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靈前,放聲悲號,且哭且訴,大意是說:先帝命我就地斬決樊噲,我未敢輕處大臣,現已將樊噲解押回京。這分明是說給活人,向呂後表功。

呂後得知樊噲未死,立即放下心來。又見陳平涕淚橫流,忠君情義溢於言表,頓生哀憐之心。最後任命他為郎中令,並負責教誨、輔佐新即位的漢惠帝。不久,樊噲解至長安,立即赦免,官爵如舊。

陳平在處理樊噲這件事上,雖然奉旨行事,但又沒全照辦,對高祖而言,算是小過;對呂後而言,不是大過,從而自身得以保全。

男人做事符合自己的能力,心中始終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歡樂;不切實際的欲望,會導致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憂愁和痛苦。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個分寸,也就是所謂的“度”。事情做得過了度,往往便會走向反麵,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有時,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會以某個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我們無法強求,無法回避,無法更改。所以,我們隻能強迫自己認識它,了解它,承認它,適應它。也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緊,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而應該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所以,做事情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絕不顧分寸盲目亂幹的思想和行為。人生變故猶如流水,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恰到好處則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6.男人有手段,軟硬兼施有火候

“外圓內方”是軟硬兼施的另一種表現。有方有圓,百事不難,為人處世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保持靈活性,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男人懂得一些做事的手段,往往是現實的一種需要。

曾幾何時,一提到“軟硬兼施”,人們就會認為是專門貶斥那些善於耍手段的人。對於那些人的行為,人們感到無恥和厭惡,說他們“軟硬兼施,圓滑世故”。

軟和硬都是為人處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欲成大事者大可不必擔心對它的褒貶之詞,盡管善擇機會,見機行事。自古以來,軟硬兼施的處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長,隻不過是各取其用罷了。前者用以堅持正義,扞衛尊嚴,並且規勸他人行正道,後者則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惡人用之作惡,正人自可用之“棄惡揚善”。

軟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作家三毛舉例說:“對一個惡人退讓,結果使他得寸進尺;對於一個傻子誇獎,結果使他得意忘形。”看來,要想使其發生效用,需見機行事,對欺軟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對於吃軟不吃硬的人,自可以“軟”化之。

方與圓是構成各種不同形狀體的兩個基本幾何形體,無論何種物體,離開方與圓就難以成形。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少不了有方有圓的處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圓”,即指婉轉機警。有的男人外方內圓,秉性剛直,心地善良;有的男人外圓內方,麵容慈善,行事有方。這些人並不都是老謀深算,老於世故的人。他們以“方”為立身處世的根本,以“圓”作為減少阻力的方式。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斤斤計較、處處與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領高強,聰明過人,也往往會使自己壯誌難酬,事業無成。青年人未經社會的打磨,總呈現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為了減少前進中的阻力,為了集中精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必要時,應該做出某種讓步或妥協,即用“圓”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當然不能把“方”全丟了。人們活在複雜的社會當中,像舟行於江河,處處有“風浪”,有阻力,而一個男人如果時時事事以“方”處之,以硬碰硬,竭盡全力與阻力相較量,相抵抗,甚至拚個你死我活,這樣做的結果,一來精力難以承受,二來樹敵太多,更不好過,與其如此,何不適當地用些“圓”的方法,積極地去設法排除一些困難或減少部分阻力,這樣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幾塊絆腳石了嗎?

以戰爭為例,兩軍對峙,若正麵進攻不成,因為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硬要上隻能是“以卵擊石”。有經驗的統帥,麵對寡不敵眾的形勢,采用迂回包抄的戰術,避其主力,擊其側翼,就會扭轉戰機,取得勝利。這一“迂回包抄”的戰略,不就是“圓”的戰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