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習慣性語言
習慣性語言的形成除了社會性、階層性和區域性的語言差異外,還因為個人素養、氣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習慣性語言能表現自我個性,固有的語言習慣往往比說話的內容更能表現其深層心理。
容易顯示人的語言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1)第一人稱語;(2)借用語;(3)敬語;(4)思考語;(5)附會語;(6)流行語;(7)外來語。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語就是有意識地強調自我,開口便是“我以為……”、“我說是……”等話語。這是自我意識很強且高於自信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李彼得和懷特研究的結果表明:領導人為專製型的團體成員與領導人為平均主義者的團體成員在語言上的區別是後者一向使用複數人稱,將“我”隱入“我們”之中。
(2)借用語
借用語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時,特別喜歡借用警句名言,事例數據來表達意見。這種借名人的光來提高個人說話權威性的情況叫“背光效果”,這種人通常被認為缺乏自信心,或表達了對權威的憧憬。有些愛用僻詞奧語者則是炫耀自己知識麵寬的表現。
(3)敬語
在人際關係中,最能表現心理的語言是敬語,它是心理的潤滑劑。刻意堆砌敬語,此人心中必有某種企圖。有時敬語是嫉妒、敵視、輕視或戒心的反向表現。本來是關係親密的人,忽然使用敬語,則表示關係的冷漠與疏遠。如果談話當中一直使用敬語,則表明自卑或隱藏著戒心和敵意。
(4)思考語
思考語是表明人們思考動態的言詞,多屬連接詞。相當於英語中的“and”,即“然後”、“接下來”等。常說思考語的人表示其思緒鬆懈、條理層次不清。還有使用“但是”、“然而”等表示連接的思考語,這種人常在說話時整理思緒,思考力強,是聰明的表現。使用“畢竟”、“果然”等思考語,說明其意誌堅決,性格強硬,政治家常以此作為口頭禪。還有常使用“呃”、“啊”、“唔”等詞語來尋找和應接下麵的話,表示其人缺乏信心,不敢說出己見。
(5)附會語
在對話中,聽者可能不時插上一些附會言者的話,表示對其所言的讚同,這就是附會語,附會語有兩種:一是重視對方所言,讓對方了解自己在認真傾聽,並附帶著表情(如點頭),表示肯定和接受對方的所言。由此消除對方心理障礙,以便探明真意。二是幫腔,幫腔者往往連對方說什麼都不清楚,就假意附和。常用附會語者或沒有主見,或心有所圖,或為拍馬屁者。
(6)流行語
使用流行語的往往是年輕人,喜歡趕時髦,缺乏自我主見,慣於不加分析地附和,追求統一步調,同時對權威表現出怯弱的服從性。
3.從語氣透視他人的內心
說話的語氣就像表情一樣,傳達言外之意,還充分表達著言者的內心感情,以增強說話的感染力。語氣的不同,可以使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沒有語氣的語音不僅難聽,往往使人不知所雲。說話的語氣,包括聲調、速度、抑揚頓挫、感情修飾等,無不是在增強語言的內容和效果,好的播音員,不僅音色好,還善於調擺語氣,來撥動人們的心弦。
說話的特征之一是速度。速度快的多半能言善道,但有時失之於輕浮;速度慢的人要麼遲鈍木訥,要麼說話有分量,一句千金。如果速度快者突然變慢,是對談話的人或話題不感興趣。速度加快則往往是在說謊,比如男人在外麵拈花惹草之後回家時往往話多,是因為內心有不安和愧疚的感覺。
聲調是語氣的又一特征,人在情緒激動時,聲調往往會提高。人的話語與所表達的意圖不一致時,音調就會異常,即常說的陰陽怪氣。
節奏是另一個特征。節奏主要表現為抑揚頓挫。有人刻意作出抑揚頓挫,目的是要吸引他人的注意。人在理直氣壯時,說話就有節奏感,沒有自信、心懷鬼胎的時候,說話往往慢吞吞而無節奏。還有的語氣暖昧,常使人不知所雲。
4.從談話的姿勢識人
說話的姿勢與語氣一樣,表明了一個人對待對方的態度。如抱著兩臂或將兩手背到身後與人交談,表現出一種自高自大的優越感。兩手無力地吊在身旁,或坐著時手放在膝蓋上,是謙遜客氣的態度。以立正的姿勢聽人講話,是畏怯、緊張和服從的表現。有人低著頭、臉朝下,上半身鬆鬆垮垮的,無力耷拉著腦袋說話是羞怯、自卑或犯罪感的體現。有的在交談時,身體不停地動一動手或動動腳,是情緒不安、脾氣暴躁、容易發火的人的表現。
5.講話的方式與性格
講話容易衝動,講個沒完的人,幹其他事也和說話一樣易衝動,拚命地去幹。相反,說話猶豫不決,吞吞吐吐,咬文嚼字的人,幹事瞻前顧後,躊躇不決。有一名叫亨特的心理學家,按照弗洛伊德性格檢查法的方式,選擇了二十幾個性格最外向和最內向的高中生,讓他們口頭描述一件事物,然後再朗讀一段文字材料。實驗的結果是:外向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要麼非常好,要麼非常糟;內向者沒有兩極分化,既無特別好的,也無特別差的。在朗讀方麵,外向者與內向者相比,語調的誤差小,漏讀的也少,聲音的變化不大,數字也讀得清楚快捷。在口述方麵,外向者比內向者講的時間長,且常使用語義含混的詞句。這結果因為測試人數少故不具代表性,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