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3)(1 / 3)

老飼養員這時才一語道破天機:你喂的那隻河馬,是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當回事,根本不好好吃食,自然長不大。我的這一隻,總是在食物缺乏中過生活,因此,它十分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獲得,有了健壯。珍惜是一種正常的生命反應,甚至是一種促進,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離奇的假說。

日本的一家動物園裏,一個常年喂養猴子的人,不是將食物好好地擺在那兒,而是費盡心思,將食物放在一個樹洞裏,猴子很難吃到。正因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盡了辦法要去吃,猴子整天為吃而琢磨,後來終於學會了用樹枝努力地去夠,把東西從樹洞裏夠出來。

別人都很奇怪,對養猴子的人說,你不該如此喂養猴子。

養猴子的人卻說,這種食物是很沒有胃口的。平時,你給猴子擺在跟前,它連看都懶得看,它也根本不會去吃。你隻有用這種辦法去喂它,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才會去吃。你越是讓它夠不著,它才越會努力地去夠。正因為猴子們很難得到它,在得到它時,才會珍惜。是珍惜使不好吃的東西變為了好吃東西。

養猴子的人和養河馬的人,從日常生活中都發現了一個真理,不能“好好”喂養他們的動物。或說不管怎樣,得讓他們有點費勁,學會去夠,隻有努力去夠的東西,其實才是好東西。

天下有許多事,一旦容易了,就等於過剩,人們就會拋棄它。不管它是多,還是少,它的原有價值都會被降低,它所能發揮的作用也會受到限製。所以,很多時候,多不一定是好,反而是少,才能體現事物的價值。

別被欲望所俘虜

“身外物,不思戀。”但在生活中,有些人的欲望還是太多,以至於在物質上永不滿足,而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貧窮。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有了一樣還想有另一樣,永遠無法滿足。有的人還會在欲望的驅使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懲罰。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這其實正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的。

但是,欲望太盛我們能得到什麼呢?除了煩惱外,還可能會失去友誼、健康、自由等等珍貴的東西。

從前,有兩位很要好的年輕人,他們非常崇拜花果山的猴王,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花果山去朝拜。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發誓不達花果山,決不還家。

兩位年輕人曆盡艱辛,風餐露宿,走了兩個多月後,還未到達花果山。但他們決心要朝拜猴王的消息,早已傳到了猴王的耳朵裏,年邁的猴王十分感動,便決意親自上路去迎接他們,順便想看看他們到底心地有多聖潔,對朝拜自己到底有多虔誠。於是,猴王變成一位白發老者上路了。

這天,兩位年輕人邊走邊向對方表白自己是如何的虔誠時,發現前麵來了一位白發老者,便連忙上前招呼,當老者知道他們的去向後,高興地說:“真是有緣啊,我要與你們去的地方是同一個方向,一路上我們可以為伴,旅途就不寂寞了,並且大家可以相互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