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亞馬遜入海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一場長途旅行快要結束時,特別期待的一件事,就是能早點兒回到久違了的家。越臨近亞馬遜河的入海口,我這種心情就越迫切。從安第斯山脈的米斯米雪山到大西洋入海口,這是我旅行生涯中一座宏偉的裏程碑,這一生可以把亞馬遜河從頭到尾走一遍,真是人生中的大幸。
我這次旅行的最後一站,是亞馬遜河入海口的巴西貝倫市。很多遊客去過瑪瑙斯,因為那裏的風景極具亞馬遜特色,分外迷人,旅遊的軟硬設施也比較全麵,會說英語的人不少,英語向導不用愁。貝倫市相對來說比較冷門,我對那裏一無所知,又不會說葡萄牙語,萬一找不到英語翻譯就耗時間了。我與丹傑羅商量,能否邀請他繼續做我的向導,一方麵我已經與他很熟,他也明白我們的拍攝要求,另一方麵他懂葡萄牙語。旅行結束後,我們坐飛機經裏約熱內盧轉機回國,他可以坐飛機回瑪瑙斯。丹傑羅很爽快地答應了,盡管這樣做我們會多花一些錢,但為我們順利拍好最後一集提供了安全保障。
貝倫市是亞馬遜河入海口邊的著名大城市,瑪瑙斯人口200萬,而貝倫的人口幾年前就超過了200萬。從瑪瑙斯開始,到亞馬遜河下遊的入海口一共有1600公裏,與亞馬遜河上遊和中遊相比,下遊地勢平坦很多,河麵又特別寬廣,已經有點兒大海的感覺了。下遊地段河灘眾多,星羅棋布,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河汊網,在亞馬遜的入海口更為明顯。亞馬遜河全水係水量最大的支流馬代拉河全長3350公裏,比瑪瑙斯河段的支流黑河還要長,下遊水量也因此變得非常充沛。縱觀下遊的航道,你可以看見有很多大型貨船進出,商業氣息濃重。一條河流造成了不同的世界,影響著沿岸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每一個河段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是我感興趣的,有的則不是,但是無論如何,亞馬遜河擁有世界上最豐沛的水係,締造了燦若星河、多姿多彩的人類文明。
到了貝倫市,我有幾件事情想搞清楚,一是亞馬遜河的入海口到底有幾個,在哪裏。聽說大西洋入海口的海水翻滾,進入亞馬遜河的深處,就會帶回數億噸的泥沙,這是真的嗎?另外,就是有兩個心願我要在大西洋入海口實現。一是我從旅行之初就再未刮過胡子,我要在這條世界大河的盡頭刮掉;另一個是我要跳入亞馬遜河,遊向大西洋,表明我的亞馬遜大河之旅在大西洋裏正式結束。
我們到了貝倫市後,住進了一家郊外的酒店,距離機場比較近,方便陪了我們一路的攝像器材的運送。從酒店坐車約一個小時,我們就進入了貝倫市區。這裏氣象果然不一般。我之前去過的所有亞馬遜沿河城市都不能與之相比,不僅規模大,風格也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中世紀古城,可能是與城中很多的殖民式建築有關。異國風範的教堂,居高臨下的炮台,橙黃色的街邊老樓,讓人頓發思古之幽情,好像來到了另一個時間與空間。貝倫的碼頭市場遠看像一幅油畫,寧靜地躺在陽光下,四周幾座尖塔像守衛的士兵,關注著默默流淌的大河,海鷗和烏鴉滿天飛翔,為貝倫市的海港帶來幾許浪漫情調。可惜遠處高樓林立的新城區和大型碼頭的大吊車依稀可辨,有點兒煞風景。
用 “異國情調”這個詞來形容貝倫市一點兒也不過分。它是亞馬遜河沿岸最大的城市,這也是我選擇它作為我亞馬遜河之旅終點的原因。亞馬遜河的入海口並非隻有一個,它的尾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河汊網,河汊網的開口處像一個大喇叭,那才是真正的亞馬遜河的入海口。但是這個“大喇叭口”太寬了,達到了330公裏,一眼望不到邊,隻有在空中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喇叭口”的內部全是大小的灘塗島嶼,很多島嶼就是大西洋每次落潮時帶來的大量泥沙堆積而成的。其中最大的就是馬拉若島,麵積有48000平方公裏,把亞馬遜河主航道分成了兩條支流,直奔向大西洋。北麵是主幹河流,河麵寬度超過80公裏,布滿沙洲島嶼;南麵是角帕拉河,河水深而通暢,故而沿岸建起了很多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良港,貝倫港也建在這裏。
貝倫的漁市碼頭位於河邊,規模不是很大,但安排得井井有條。靠近城市這邊的街道都開設著許多小吃店,大家可以在河邊休息,吃點兒河鮮、遠望大河。再沿著岸邊往城市深處走,就可以看到很多高檔的河景餐廳,外部建築和內裏裝修已經全部是西方化的。相信貝倫市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都喜歡來這裏用餐。和風煦煦,遠望碼頭和夜色,尤其是夜航的郵輪,閃著星星點點的燈火,不時開過眼前,完全顛覆了我對亞馬遜河沿岸的印象,可能是之前我去過的地方都太貧窮了,或者太過於封閉,貝倫卻是這樣一座複古與新潮氣息並重的城市,我多了很多讚美,少了很多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