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口語表達技巧(5)(3 / 3)

對比就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通過比較可使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征等更加鮮明突出,且能明確表現出說話人的立場和觀點。如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中這樣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竟不過是蒼蠅。”魯迅在這裏用“戰士”和“蒼蠅”作對比,深刻地諷刺了那些誣蔑革命者的可恥奴才,堅決地支持了堅持革命的勇敢戰士。聞一多先生在《最後一次講演》中多次運用這種技巧,如講到國民黨特務暗殺李公仆,嫁禍於共產黨,並說是什麼桃色新聞時,聞一多先生說:“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把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和李公仆為革命而獻身的光榮相對比,旗幟鮮明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愛憎感情。

將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對比,通常是為了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大的顯得更大,小的顯得更小。將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進行對比,往往是把事物表達得更透徹、更全麵、更鮮明。總之,運用對比這一技巧,目的就是突出其差別及特點的鮮明性。

五、引證和轉述

所謂引證,就是在說話時根據說明觀點、表達主題的需要引用別人的觀點、語句等來證明或強化自己的意思,使所表達內容更加清楚、明白、正確。在說話、作報告或演講時,如果準確、恰當地引用一些名人的言論或普遍流行的觀點、傳說以及典故、格言、諺語、成語、詰語、歇後語、寓言等,會使語言表達更加清楚明白,多姿多彩,說理更充分、更形象、更令人信服。請看範曾演講時的一段話:

“我在藝術上也經曆過苦悶的時節,我總是每一階段訂出一個努力的方向,因為我知道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地創造;當我‘上下而求索’的時候,我就是在尋找克服困難,繼續前進的道路。有時確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感覺,這時切莫悲觀、切莫鬆勁,勝利往往在最後的堅持。當我在某一領域有所突破的時候,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來臨了。”

這段話,兩處引用古典詩詞中的名句,簡潔明快地說明了問題,並使談話活潑生動,引人沉思。

口語表達恰當的引用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一是引證要有針對性。要有的放矢,從實際出發,準確選用。二是嚴肅性。這包括動機要正確,是為論證主題而引用,不是為賣弄炫耀而引用,要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核實準確,不搞實用主義的任意裁剪、斷章取義。三是分析性。對引用的東西要經過科學分析,從思想觀點,感情色彩到方法手段,都應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四是輔助性。引用的東西,隻能為自己的觀點起輔助成分,切莫“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引證之外又有轉述。從口語表達的角度講轉述就是把別人的話加以變化,形成自己的話講出去。當我們需要引用某一個已經成熟的觀點或需要介紹某一部著作的內容時,就要用到這種方法。例如曲嘯的演講:

我記得杜勒斯臨死前曾說過,他要用管樂吹垮共產黨的第三代,改變我們前進的路標。我說,杜勒斯先生,你的預言落空了。

前邊提到杜勒斯的話,就是用的轉述的方法。轉述是我們平時運用很多,效果也很好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這樣說,離開轉述,很難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組織起一篇講話。因為轉述不僅是一個修辭的技巧,而且也有啟發思想,豐富談資的作用。

無論是引證還是轉述,運用它們都是為了有所參照,便於開口講話和說明問題,因此,引證和轉述都要求準確、扼要而又自然。引證和轉述過多,淹沒了自己的觀點並顯繁瑣;生硬地照端照搬,讓人感到不是顯示博學而是顯示做作,這是說話者在口語表達時要力求避免的。

六、諧音和移就

諧音是漢語有聲語言中一種特殊而又有趣的現象。是口語表達幽默極其重要的修辭手段,說話時如果巧妙地利用這種諧音現象,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我國古代語言中具有大量運用諧音技巧而使人交口稱頌的例子。“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等已廣泛地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舉一運用諧音的例子:有個小孩不好好學習,他的爸爸對他這樣說:“你再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隻能上加裏敦大學物理係”。北京話裏,“加裏敦”是“家裏蹲”的諧音,“物理係”是“屋裏係”的諧音,把“家裏蹲”稱做學校名稱,還有點外國大學的感覺,十分詼諧,比“你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在家待業”說得風趣幽默,給人的印象更深刻。周恩來總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到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