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排比和對偶
運用排比和對偶的修辭方法,可以增強話語的節奏感和語勢,特別是在論辯和演講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一些排比或對偶的句式,能大大地增強語言表達的節奏、氣勢和旋律。
恰當運用排比句式,如江河奔騰、氣勢磅礴、銳不可當,既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演講者的思想和感情,又增強了語言的韻律美和節奏感。“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綠葉,默默生存,點綴生活;是渡船,迎著風浪接送人們”。這就是排比這種修辭技法在口語表達中的獨特作用和奇妙效果。
對偶的句式也一樣。對偶句內容凝煉集中,結構整齊勻稱,便於口頭表達和記憶,深受人們喜愛。最著名的如毛澤東講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還有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樣的表達形式整齊,結構勻稱,語言精練,看起來醒目,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便於記憶,便於傳誦,為聽眾所歡迎。又如陶鑄在《崇高的理想》這篇文章中,“他們為了自己的偉大理想,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這種對偶與排比的運用,使表達時節奏明朗,語意貫通,氣勢強勁。
使用排比和對偶,要求說話者具備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要對所講內容非常熟悉,要有較高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不然,勉強搜羅起來的排比或對偶,就會顯出拚湊的痕跡,就會因為缺乏內在的聯係而難以一氣貫之。上麵所舉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排比中包含了層遞,其中“信念”是講話的中心,“信念”在內容中起了統領一切的作用。正因為有了這個堅定而美好的“信念”,就會無所而不為;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信念”,講起話來也就思想豐富而集中,語氣充沛而統貫。具有強烈的節奏感、旋律美和語言氣勢,給聽眾以抑揚頓挫和氣勢磅礴之感。另外,使用對偶也應注意,不但要從結構上下工夫,做到上下連貫一致,而且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吻合,不可不顧內容而強意為之。對偶的運用不宜過多,盡量做到口語化、通俗化。
三、設問和反問
設問,就是自問自答。口語表達中的設問與反問,往往是出於修辭上的需要。我們平時說話,總會不斷地提出問題,不僅自我提問,而且還要向別人發問。我們所提的問題,有時並不是自己不懂、不了解而請教別人,而是“明知故問”,即在說話時為了表達特殊的感情或引起聽者的注意而故意發問。就設問來說,講話人的一問一答,可以避免平鋪直敘,不僅會引起聽者的注意,加深對某些詞語的印象,追隨講話人的思路,而且在提問中,也可以激起講話人的情緒和靈感,產生出預想不到的話題和談資來。
古希臘演說家德摩西尼就特別喜歡用設問和反問的方法演講,如他《金冠辯》中的一段:
是誰欺騙了國家?當然是那個內心所想與口頭所說不一的人。宣讀公告的人該對誰公開詛咒?當然是上述那類人。對於一個演說家,還有比心思與說話不一更大的罪名嗎?你的品格誌趣正是這樣。你還膽敢張口說話,敢正視這些人!你以為他們沒有認清你嗎?你以為他們昏昏沉睡或如此健忘,已忘記你在會上的講話?
這段話,幾乎全是由設問和反問組成,可以想像,德摩西尼在講述這段話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調和感情,而如果把它們換成一般的陳述語句,效果就差得多了。
著名的演講家李燕傑的演講很受歡迎,在他的演講中,也常常運用設問和反問。如在講“愛國之心”時,他首先說明“愛國是神聖的”,為進一步說明這一點,緊接著他提出了兩個問題:“翻開世界史,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主張愛國?又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把愛國精神看作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心靈美呢”?然後再從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實中說明了愛國主義的實質和行為。這種先提出問題,然後再作解答的講話方式,是許多作演講的人喚起聽眾激情所采用的有效方法。
使用設問和反問要注意恰到好處。發問太多就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單調”。好的問句不在多而在於用得巧妙。
四、借代與對比
借代又稱換名、代替。就是當你說到某人或某事物時,不直接說出該人或該事物,而借與要說的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事物來代替。借代不能隨心所欲,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來換,所說的人或物必須與所“借”的事物有某種關聯,如“不識丁無”、“丁無”二字代表全部文字。“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兵革”代戰爭,因兵器皮具是戰爭所依靠的物質條件。以上例子,“借”與“代”之間,或以某種特征相關聯,或與某一象征意義相聯係。
口語表達時靈活運用借代這種修辭技巧,會讓你的話說得更生動,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因為不僅說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還把與某人或某物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也說出來或暗示出來,所以誘發了聽眾的聯想,更能刺激和吸引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