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口語表達技巧(5)(1 / 3)

口語表達順序可以千變萬化,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確定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

(1)從表達主體的宗旨出發確定表達順序,以準確、得體地表達思想感情為結構依據。

(2)從客體的接受程度為著眼點,將對方易接受的內容放在前麵,從“共同點”入手說開去,把分歧點放在後麵說,效果較好。當然人們的個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直性子人,直來直去也許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修辭技巧

如果說,在口語表達過程中,語法是為了句式的正確、恰當,邏輯是為了語言的嚴密,富有理性色彩,那麼,修辭則是為了把話說得鮮明、形象,富有情趣,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和感染力。說話水平高,語言富有感染力的人,往往比較注重在表達中運用修辭技巧。不講究修辭技巧的談吐,則往往顯得平庸、枯燥、淡而無味。

在口語表達中,較常見的修辭技巧有以下幾種。

一、比喻和誇張

比喻在我們平時說話中使用率非常高。一個新鮮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複雜的事物簡單化,無論是平時聊天、說話,還是作報告、搞演講幾乎都離不開這種修辭方法。比喻不僅能把深奧或生僻的事實、道理通俗化、簡明化,而且能使所談的事實道理形象、生動並富有感染力。上世紀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很少有人能讀懂他關於相對論的著作。一次,有人要求愛因斯坦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是這樣解釋的:

“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隻過了五分鍾;反過來,你一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妒邊,隻過了五分鍾,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過的真切感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原理,通俗解說,一聽就懂。比喻的技巧在說話藝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如,戰國時期的惠施所言,它是“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使用比喻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即比體和喻體必須是可比的,有比喻的條件。如講人的品德修養這類抽象問題時,往往較抽象,難以解釋得讓人信服。但西漢時董仲舒說:“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寥寥數語的比喻,論述透徹,使人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喻雖然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但是如果不具備可比的條件,即沒有適當的“恰似點”,比喻就會是盲目的,不確切的。我們看林肯演講中的一段話:“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用“房子”比喻國家政府,用房子的分裂狀態比喻國家半自由半奴隸的狀況,不僅恰當,而且新巧,很準確地說明了聯邦解散政府必垮台,十分貼切,又給人一種鮮明的畫麵感。比喻,作為口語表達的一種技巧,能增加語言的表現力,但必須運用得自然、貼切,富於創造性,切忌濫用,否則就會出現“比喻不當”的毛病,或落入老生常談的俗套。再看美國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講演中的一段:

“一百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這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燃起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一束歡樂的曙光”。

這樣的比喻自然而不落俗套,稱讚而不失真,算是口語表達中運用比喻的上品。

“誇張”是對客觀事物故意地作言過其實的渲染,因而它的感情色彩更強烈,運用得當,表達的效果也會更好。合理地運用誇張,一是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二是能加強說話的感染力,三是能啟發聽者的想像力。正因為誇張技巧突出了事物某一性質的合理地方,揭示了事物的本質,所以聽者明知是言過其實卻不以此為虛假。如當你向醫生訴說你的病情時,你說你發高燒,全身像“炭火”一樣發燙;當你描繪有人又矮又瘦時,你說他像根“幹豆角”。在這裏,都用了誇張手法,對事物進行具體的描繪,增強了想像力和語言的感染力。聽者好奇,能誘發其想像,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喻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如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不僅形象地表明了客觀事物的情況,而且說話者自己的感情色彩也明顯地表現出來了。聽者對於這樣的語言是不能不深受感染的。

誇張雖然是“言過其實”,但不是浮誇,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必須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漫無邊際。要使人感到既不可能,又合情合理,既言過其實而又不虛假,即要有“不似真實勝似真實”之妙。另外,運用誇張技巧時要注意分寸,要讓聽眾明白你在誇張而不是寫實,不要單純為了獵奇而強行誇張,在彙報情況、介紹經驗等場合就不能隨意運用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