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口語表達技巧(4)(3 / 3)

省略技巧常用在特定情境中。

(1)當背景單一時。講話者所處的環境、顯示的意義比較清楚時,就可以省略一部分口語,省略掉的部分由環境替你說出。比如在入站口,檢查員對乘客往往使用省略方式,隻用“票”!一個字就把意思說清楚了。

(2)當交談對象比較熟悉時。由於雙方較熟悉,彼此間已形成很多默契語言或動作體態語言。他們在交際時可將心照不宣的內容省略,僅僅吐露片言隻語,或輔以特定的手勢或眼神、表情等,就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這種省略方式常常用來表達多種特殊的感情,如責備、惋惜、親密等。

(3)當表達特殊的思想感情時。在口語表達中將某些次要問題或內容有意省略,可以有效地強調突出主要內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半截子話”。比如表達恨鐵不成鋼的感情時說:“你呀!真是……”省略的恰恰是要強調的。既可引起震撼,又可表現說話者的策略。

口語省略現象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語言的省略,它不過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的轉化或替換,即用其他非口語形式,如環境語言、默契語言、體態語言等輔助表達而已。

因此,使用省略形式要格外當心,要恰到好處。當省略可能造成誤解、歧義時,就不能省略。

七、先說與後說

口語表達的效果如何,不僅與內容本身有關,而且與這些內容展開的秩序和結構相聯係。因此每一次表達過程中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便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表達技巧。如何把握這一技巧呢?

1.通過詞序先後位置顛倒,達成語意的質變

若將一些固定詞組中的詞彙位置對換,就會改變詞組的性質,如主謂詞組就會變成動賓詞組,其語意就大相徑庭。因此,在口語表達中,有時為了追求特定的表達效果,就可以利用這種“置換反應”有意將原有規範性語序進行置換,從而達到特殊的效果。比如“屢戰屢敗”指的是打敗仗,若換成“屢敗屢戰”,意義就不同了,意在強調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經過這一顛倒,思想意義就發生了質變,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表達效果。

2.通過語句先後順序的變化造成強調重心的轉移

在口語表達中,有些句子的成分是可以變換位置的。比如把主語和賓語對換,即可產生相反的意義。口語表達可以利用這種現象從表達主旨出發來改變、強調重心,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鮮明、突出。比如問“你上哪兒”?若倒過來“上哪兒,你”?就把去向作為強調的重點,這在日常口語中經常遇到。再如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一次演講中向群眾呼籲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語句的先後順序一變,就把公民應為國家承擔崇高的義務這一論點強烈地突現出來。這種先後位置變換常常在對話中運用。如一青年問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你是否認為我應該把更多的熱情烈火投入在詩裏?”馬雅可夫斯基說:“不,你應該把更多的詩投入到烈火中去。”這一變化就準確有趣地表達了詩要千錘百煉這一道理,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經這一點化,這個青年潛心寫作幾年,終於成了名詩人。又如有人受命查處貪汙案,因查無實據,難下結論,就批了“查無實據,事出有因”八個字。後來另換一人去辦理此案,因先收受了賄賂,得出了結論“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於是貪汙嫌疑犯就變得一無罪責。這種語句的先後顛倒,看起來隻是位置的簡單位移,但帶來的語意重點的轉移,強調重心的改變,卻產生意外的表達效果。

3.通過對說話內容總體結構秩序的合理設計、組合,可以產生最佳效果

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交際方式,因此,表達效果如何,與表達對象的接受程度、心理狀態有關。為追求最佳效果,有時就需要以客體條件為著眼點,精心安排說話內容的先後順序。

一般情況下,應把最能打開對方心靈大門的內容放在前麵先說,而後根據情況娓娓道來,水到渠成地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尤其是當雙方觀點有一定距離或完全對立時,更應注意講究說話內容的總體設計和順序。比如批評性口語表達,常常以讚揚為先導,目的是達成心理相容,建起溝通的橋梁,而後指出存在的問題、不足,使對方較易接受。若一開口就批評,打一悶棍,對方就會產生抵觸心理,使交流溝通失敗。再如勸導性口語表達,也不宜開門見山地觸及實質問題,這樣會使對方關上心靈大門,產生逆反心理使交談不歡而散。通常開頭應注意避開忌諱點,先從對方感興趣的內容說開去,采取迂回戰術,繞個圈子,一步一步隱蔽地接近目標,待最後攤牌時,對方已不知不覺地成了你的“俘虜”。著名的“觸龍說趙太後”就是生動的例子。再如當交往雙方存在承擔利益、責任和義務情況的時候,口語表達應注意將各方應承擔的責任、義務放在前麵講清楚,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頭”就是這個意思。醜話說在前頭有利於在往後的共事過程中雙方都有所遵循和約束,可以防止事後扯皮,而影響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