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謬先假設對方的觀點正確,然後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荒唐可笑的結論來,欲擒故縱,亦有強烈的幽默效果。
歇後有的歇後語本身就具有幽默性。恰當的利用歇後語的轉折形式,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形成幽默。比如:“你這是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人。”
反語。有時故意正語反說,或反語正說,也可以產生強烈的幽默效果。比如,毛澤東同誌在談到黨八股時說:“我們為什麼又叫它做黨八股呢?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還有一點土氣,也算一個創作吧!誰說我們的人一點創作也沒有呢?這就是一個。”
借題巧妙地借助別人的某一話題,引申發揮,出人意料地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如南唐時,京師大旱,烈祖問群臣說:“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都不下?”大臣申漸高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聽後大笑,並決定減稅。
倒置通過語言材料的變通使用,把正常情況下的人物關係,在特定條件下易位,也能造出幽默。比如:“你有個孝順兒子,我呢?我沒孝順兒子”。
幽默方式還有多種,不一一列舉。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幽默就是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一種非平實的,不合常情的,對事物故意“歪曲”,把嚴肅的內容與不嚴肅的甚至荒唐的東西配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出幽默的喜劇效果。換言之,輕鬆發笑是幽默的外殼,富於哲理是幽默的內核,它是情趣與哲理的統一。
因此,在運用幽默談吐時,要考慮場合和對象。一般情況下,在日常社交中,可多用幽默;在學術性或政治性交往活動中則要慎用幽默,應防止不適當幽默削弱聽眾對主題的注意;在鼓動性的言談中一般不用幽默。因為這類講話一般需要使聽眾激動、緊張起來,幽默會鬆弛這種情緒和氣氛。要防止濫用幽默,切忌把滑稽當成幽默。須知幽默與滑稽不同。僅僅逗人一笑的是滑稽;使人想一想才笑的才稱得上是幽默。幽默是人們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露,如列寧所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
六、反複與省略
在口語表達中,反複是一種突出重點、強調要害、加深印象的表達技巧。它常常通過詞語、句式或內容的重複出現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
從表達形式上看,與反複相反的是省略技巧。口語表達者的省略與書麵文字的省略不同,它是因口語表達的特殊語境造成的,顯示了口語表達的優越性。在書麵語言中通常要求主謂賓各種成分齊全,講究結構的嚴密。口語表達則常常省掉主語或謂語,看起來似乎成分殘缺,但在特定環境中不但不影響交流,相反使交際過程變得簡單明了,更富感情色彩,交際效率也更高了。這種從適應交際語境的需要出發,有意刪去一些成分的表達方式就是省略。
1.反複
反複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簡單反複。即將表示同一觀點的語句反複連用幾次,如“我們的任務是學習、學習、再學習”。這種連續出現同一詞語的重複方式,再輔之以語調的變化,就能造成較強的語言刺激,能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變化反複。就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重複表達同一內容。如說,“這朵花多美,真鮮豔,太漂亮了”,這裏使用了三個不同的形容詞表達同一事物,表達了說話者的強烈感情。這種反複方式因用詞不同,使人感覺不到重複囉嗦,較之簡單重複有更廣泛的用途。比如在長江上的旅遊船,常常用“歡迎光臨”,“歡迎你來坐××號旅遊船”的老口號。後來改用“請來長江探險”,“漂流長江的勇士,你好”等,意思沒變,但由於詞語變化了,因而使表達變得誘人、動聽多了。因為“漂流”比“乘坐”更具有神奇色彩。
三是概括反複。即對已經分述過的內容再用概括語言進行重複敘述。這種方式是一種提高、深化,在演講、發言等理性表達中常常用到。如美國獨立戰爭初始,美國的佩雷瑞克·亨利發表《訴諸武力》的演講,他痛斥了保守派的和平幻想後指出:
“我們兄弟們此刻已奔赴戰場,我們豈可在這裏袖手旁觀,坐視不動,難道無限寶貴的生命,無限美妙的和平,最後隻能以鐐銬和奴役為代價來獲得嗎?全能的上帝啊,這事斷然不可。我不知道其他人在這件事上有何高見,但是對我自己來說,不自由則毋寧死”!
以“不自由則毋寧死”!概括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給聽眾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最後成了鼓動人民上前線的有力口號。
不管哪種反複方式,當運用得恰到好處時,都有助於聽者對所述內容加以深化理解。反之,如果用之過多,就會變成冗贅,產生副作用。因此要謹防濫用。
2.省略
省略的表達形式通常有兩種。
一是成分省略,即單句中對主、謂、賓等句子成分的有意省略。
二是內容省略,對有些心照不宣的內容省略不說,或故意講“半截子”話,以達到一種微妙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