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褒貶暗示
對於敏感的問題,有時使用褒此貶彼的方式,或正語反說,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1961年劉少奇同誌到湖南調查,了解公共食堂的情況,社員們怕抓“辮子”,並不直說食堂不好,而是一個勁地誇1957年生活如何好,豬喂得多,雞鴨喂得多,自留地東西多,油水吃得重,肚子吃得飽。少奇同誌從“讚揚話”中聽到了言外之意的批評:“食堂太糟了”。
此外,比喻、用典、詼諧等都可以構成委婉。
委婉說法能體現表達者的善意,它常常附以得體的微笑、諒解的神情,因而較少刺激性,是處理分歧、矛盾、差異的良好表達方式。對於否定、貶斥、批評性發言有特殊的效果,運用得當可以表現說話者的策略性和對聽者的尊重,能避免矛盾激化,易於為對方接納。同時委婉還能展示說話者的機智和風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口語表達水平。
運用委婉表達關鍵在於選擇表義詞語。一方麵要注意選擇最佳角度,也就是選擇對方最易接受的角度。為此,要注意表義詞的通俗性,既要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彙,過於生疏的詞彙會影響本義表達,同時還應注意表義詞和本義詞的聯係。如果失去聯係性,就會晦澀難懂,或言不由衷而出現歧義,造成誤會。
此外,還要看對象。委婉隻有在對方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溝通,也就是說對方不僅應有聽清表麵語音的聽知能力,還要有弄懂潛在意義的推斷能力。因此,對於不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就不宜使用委婉。
四、通俗與奇崛
通俗是指口語表達的大眾化。它包括兩方麵的意義:一是用語通俗,一聽就懂;二是意義通俗,深入淺出。
奇崛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技巧。奇崛就是采用超常說法,追求出人意料效果的表達方式。奇崛表達具有求新、求異、求巧的特點。它不落俗套,或者在觀點上,或者在用語上,或者在方式上追求與眾不同,超常出新,每每使人震聾發聵,啟人心智,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1.通俗
通俗的表達應把握:
(1)運用規範性詞語,盡量少用對方不熟悉的文言、方言和生僻詞語。
(2)運用群眾性語言,如諺語、俗語、成語等群眾口頭常用的大眾化語言。
(3)多用短句,少用結構複雜的長句;多用質樸的語言,少用雕飾的語言。
(4)要善用比喻。人們對形象性的語言比較容易接受。使用比喻修辭和運用喻證類比推理,可以把話說得生動形象,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
(5)善用比較方式。要講清問題,較為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比較,通過比較差異、區別異同、辨明變化來說明問題,是產生說服力的通俗方法。
2.奇崛
常見的奇崛技法有:
(1)獨到之語。在口語表達中善於從嶄新的角度,闡發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鞭辟入裏的說明道理,能起到奇崛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由衷歎服。比如在西安事變中,東北軍中下級軍官殺蔣的呼聲甚高。周恩來為貫徹黨的和平解決的方針,到所部去做說服工作。他說:
“西安事變抓住蔣介石不同於十月革命逮捕克倫斯基,不同於滑鐵盧擒住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後者是軍事失利的悲劇。而蔣介石雖然被抓住了,但他的實力並未受到損失。如果殺了蔣介石,就可能被親日派們利用,挑起內戰,加速日寇對我國的侵略。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強大壓力下,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逼蔣抗日是完全可能的和必要的……”
周恩來的精彩講解和析理入微的言詞,見解獨到,高人一籌,使那些暴躁的軍官們個個頓開茅塞,頻頻點頭,為之折服。
獨到的見解往往是說話者生活經驗的濃縮,是科學思維的升華,表達出來常常撼人心魄,奇崛雋永,有很強的征服力。
(2)點睛之語。有時對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對事件發展過程的走向結局,人們一時看不清楚,若能高瞻遠矚地用高度精煉的概括語言,畫龍點睛,提綱挈領地把問題的本質特征、關鍵症結和發展結局點出來,會產生使人豁然開朗的奇效。比如毛澤東同誌在講話中對革命進程常常作一些精辟的概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等。這種點睛式說法,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能使人從錯綜紛繁的現象中,理出頭緒,豁然開朗,收到片言以居要的佳效。
(3)警策之語。在一次演講、一次發言之中,人們不可能滿篇珠璣,句句傳神。但如果有幾句體現說話者思想、精神、情感或主張的蘊含哲理的名言雋語,同樣可以震撼心靈、發人深省、令人回味。如:
“有人可能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來就已經死了”。(盧梭)
“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拿破侖)
“最容易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難找到的”。(克林凱爾)
這種警策之語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不險,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亦為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