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了讓聽者加深理解,有時也需要囉嗦。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被其他事物幹擾的時間隻有11秒。說話人在講三四十個音節(約需11秒)之後,不自覺地來句“口頭禪”、語氣詞或重複詞語,那正是興奮與休息交替進行以消除疲勞的方式,客觀上使聽者得到了思維理解的時間,有助於加強表達效果。
(4)為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也可運用囉嗦。人們在情緒激動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囉嗦方式。如對朋友的突然到來喜出望外,會說“你來的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而對一些較為複雜的內容要說清楚,有時需要用冗餘度較大的話,做必要的解釋說明。周恩來在談到知識分子道路時曾這樣說:
“還是以我為例。有人問我是哪裏人,我說原籍紹興,生在淮安,江浙人。為什麼這樣囉嗦呢?因為親兄弟、堂兄弟都是紹興人,我不能不說原籍是紹興,否則就有企圖擺脫這種關係的嫌疑。我生在淮安,祖父當過淮安縣知事,外祖父是淮陽縣知事,現在還有家屬在淮安,如果我不說我生在淮安,和他們的曆史關係也無法交待清楚。一個人的曆史關係要交待清楚,這樣沒有壞處……”
像這樣侃侃而談,情真意切,在囉嗦之中說明了一個道理。
一般情況下,簡潔和囉嗦技巧互相配合才能發揮較好的作用。《莊子》裏有這樣一段話:“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其意思是說,長不一定是多餘,短不一定是不足。同樣道理,說話的簡潔與囉嗦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需要囉嗦時,就要增加“冗餘度”;需要簡潔時就要惜語如金。
三、直述與委婉
直述即直言表述自己的觀點、介紹事情的原委的方式。其特點是陳述事情直截了當,表明態度旗幟鮮明,表露感情真情自然,說話語氣懇切坦率,不拐彎抹角。
從語言運用角度看,直述方式一般都質樸無華,不過多加修飾成分。直述方式較易取信於人,能體現人的坦直性格。直言快語,有助於提高交際效率。
直述方式在口語交際上利用率很高,會議發言、請示、彙報、研究討論問題,大都要采用這種表達方式。
與直述相對應的是委婉表達技巧。委婉表達是表達者將某些不宜直說或不想直說但又必須要說的意思加以語言的偽裝和掩飾,用委婉、暗示、含蓄的方式表達出來。
委婉說法一般由表義和本義兩部分構成。表義,即表麵意義,是說話人明白說出的那一部分,它是構成委婉的前提,由它築成本義的“外殼”。本義即隱含意義,說話者沒有直接說出的潛伏在表義之後的那一部分,是說話者要表達的語意主旨。表義與本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因為兩者的區別性,才能顯出表達的委婉;因為兩者的聯係,表義才能引出或暗示出本義,使聽者從聯係中透過表義察知本義,達到溝通的目的。因此,得體的委婉,需要說話者為本義找到合適的“載體”。從而產生“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收到委婉表達的效果。
委婉表達通常需要借助修辭手段來實現:
1.同義替代
當口語涉及別人的避諱或敏感問題時,可利用同義或近義互替的方式選擇對方易於接受的詞語表達。比如對於“死”,人們是忌諱的,可用“逝世”、“謝世”、“過世”等來替代。對於使別人感到羞怯的生理缺陷,如“拐子”,則用“腿腳不方便”來替代;對“其貌不揚”者可說成“長得困難點”;對不雅之事,如進廁所,用“方便方便”來替代就顯得文雅一些。
2.近義粘連
利用某些詞語同音異義的特點,用諧音方式使語意指向發生轉移,產生暗指效果。比如針對某地公路狀況不佳,說“這條路啊,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揚灰路’”。在談笑之間曲折形象地進行了批評。
3.巧妙截取
有些成雙成對的成語、歇後語、古詩句,上下句之間都具有表裏或對立的兩層意思。如果隻說上句而不說下句,同樣能構成委婉。比如對於言不及義的彙報提出批評,說:“你這個彙報是‘馬背上掛掌’”,下半句“離題太遠”隱去不說,讓對方去意會。再如,對於領導偏聽偏信表示不滿,隻說:“兼聽則明啊”,把成語的下半句“偏聽則暗”略去不說,對方可以意會。
4.以問代答
詢問性疑問句式具有協商、不肯定的特點。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故意不用陳述肯定句式,而用詢問語氣說出,也能產生委婉效果。如周總理在聽衛生部彙報時,他插話道:“為什麼把防治寫在一起,而不把以防為主專寫一條呢”?“預防中不能加一點具體運動嗎”?這種以委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顯得溫和而不強加於人,易於被對方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