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gefazhan De Zhangai
人格類型發展的基本差異表麵上看是興趣上的差異,但實際上,差異要深邃得多,它存在於朝某一方向發展的自然傾向,和追求某一目標的自然願望。自然傾向的成功發展不僅帶來效率,還帶來情感的滿足和穩定,而自然傾向的缺陷則影響到能力和幸福。
假如自然傾向的發展完全依賴外部環境,那就沒有什麼值得擔憂了,但實際上,良好人格類型發展的障礙受到環境壓力的負麵影響。
17.1 環境壓力
人格類型發展最完美的模式是兒童的周圍環境鼓勵其天生能力的發展。但是,如果環境與其天生的能力衝突和矛盾,迫使兒童依賴非自然的精神活動過程和態度,結果會產生人格類型的變更,使得受害者失去自我,成為他人的粗俗和沮喪的複製品。最初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今後未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沮喪和悲哀也越大。榮格認為,“作為一種規律,當外界的影響導致了人格類型的變更,個人會在今後成為神經官能症患者……對人格類型的逆轉被證明對生理和機體都是有害的,通常會引發嚴重的枯竭狀態。”(1923,415)
如果有的人天生沒有將成為某一人格類型的自然傾向,那麼,人們可以猜測,外部環境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哪些態度和過程應該得到發展。西方文明使男性傾向思考,女性傾向情感,兩種性別都傾向外傾和判斷態度。外部環境的壓力則傾向感覺。所以,當任何人仿佛如一張白紙來到這個世界時,會被集體的鉛版將白紙描繪成外傾感覺思考判斷型或外傾感覺情感判斷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人口比例中,很大程度是外傾感覺思考判斷型或外傾感覺情感判斷型。
但人格類型理論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接受和遵循主要潮流的意願是外傾感覺思考判斷型或外傾感覺情感判斷型內心傾向的基本部分。所以,這些類型的在人口中的比例高隻是我們的時代某些更物質化的壓力的原因,而非其結果。
17.2 對自己的人格類型缺乏信心
一些人格類型比較稀少的人認為,自己人格類型的稀少造成自己人格類型發展的障礙。在人群中,一般是3個外傾型與1個內傾型之比,3個感覺型與1個直覺型之比。盡管內傾直覺型的百分比在大學群體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較高,但在這些群體外,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內傾直覺型與其他群體的比例大致是1:15。除非內傾直覺型對普遍認為人格類型差異是一種缺陷的觀點堅決不同意,否則,他們對自己人格類型的信心會減少。他們會不相信自己的偏好,也不願意使用它,這樣,又使得自己的偏好發展不充分,難以從中獲益。這些人被謊言欺騙,沒有使用自己的偏好,本來這是能夠給自己的人格類型帶來信心的。內傾感覺型盡管在總體人群中的比例沒有這樣懸殊,同樣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