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學習風格(3 / 3)

根據人格類型理論,這些變化是可以解釋的。這5個成績最差的學生應該是感覺型,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吸收所聽到的內容。哪怕3秒鍾也有很大差別。如果一個班上中等以下的學生每次都有至少3秒鍾來組織思維和表達,他們的表現會出現怎樣的變化,研究這點倒是一個有趣的題目。他們所表現出的優勢將超越課堂,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發揮作用。

在教學中,與人格類型理論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的興趣。直覺型和感覺型的學生在任何科目上都會呈現出興趣的差異,即使他們喜歡同一科目或者對同一科目感興趣。直覺型的學生喜歡原理、理論和為什麼。感覺型的學生喜歡實際應用,喜歡是什麼和怎麼做。大多數課程具有理論和應用兩方麵,教學方法應該強調兩者。

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常僅對吸引其注意和興趣的部分加以重視。沒有理論描述的實際操作部分讓直覺型的學生感到厭倦。一半對一半的混合內容會使每個學生有一半的時間感到厭倦。如果能夠讓學生將大多數時間花費在能夠記憶並且在其生活中有作用的內容上麵,那麼,對於我們理想中的教育對象來說,將會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並且將取得更大的學習效果。

在未來的教科書中,每一章的簡介應該包括所有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內容,這樣才能夠使其理解自己認為最感興趣的部分。簡介之後應該是有針對直覺型和感覺型學生的兩個不同部分,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其中的內容,這些對獲得學分是足夠了。考試也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學生回答的內容除了簡介,還有自己選擇的部分的考試。如果有學生學習了所有三個部分,他們也可以回答三個部分的問題,所得分數將更高。

即使沒有這樣的教科書,老師也可以通過作業、項目和期末考試來讓學生進行這樣的選擇。有一位老師長期給直覺型學生一套問題,給感覺型學生另外一套問題,並讓其選擇回答哪一套問題,隻要能夠完成規定的數量就行。有時她讓學生自己設計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她修改後使用。她說,很多學生不會對此投機取巧。也許是學生發現,設計問題比他們所預想的要困難得多。

對人格類型感興趣的老師實際上掌握了一個實驗室,他們可以觀察學生對課堂不同方法的反應,並且根據這些反應作出自己的假設。例如,按部就班的程序化教學讓感覺型學生感覺到沉默,因為不能使其緊張,而直覺型學生則感到枯燥,因為無法加快速度。一位直覺型學生說,如果有“啊哈”按鈕就好了,那樣,他一懂了所學的內容就可以按下該按鈕。

感覺和直覺傾向在很小的年齡就會在選擇不同方式上表現出來。一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母親說,該孩子是家庭中唯一的感覺型,他對閱讀和聽別人閱讀不感興趣。當該母親向孩子讀兒童版的改寫曆史故事,他開始感興趣了。“真的是那樣嗎?”“那時的人真的那樣做嗎?”他對真實曆史的興趣表明,他需要的是真實的現實。當然,這僅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它說明了當感覺型的孩子開始閱讀時,他們更感興趣閱讀的是生動的事實,最好配有圖片,而非改編的兒童小說和童話故事。

最後想提醒的是,使用興趣作為促進學習的手段,絕不應該用缺乏興趣為借口不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基本技能必須學習,任何職業所需要的基礎能力必須學習。

當學生對應該學習的東西缺乏興趣,他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純粹應用,它不如學習成績那樣能夠帶來聲望,也不如興趣能夠令人激動,但卻能夠完成任務。判斷型更多的是使用純粹應用,他們通過判斷而非感知來管轄自己的外部生活。無論是出於誌願還是偶然,大多數感覺型的學生是判斷型的。如果他們具備了判斷型的所有優點,他們能夠按時完成其任務,而這應該是不錯的成就了。

另一種選擇是我4歲時在一次會話中領悟到的,我至今還逐字逐句記得這一會話:

“媽媽,我能夠做點什麼?”

“你的抽屜應該打掃一下了。”

“可是我對打掃抽屜沒有興趣。”

“那你就開始對打掃抽屜感興趣吧。”

這一對話在本質上講,是對純粹應用感到厭煩的孩子進行教育的好方法。隻要讓孩子嚐試一下,就有無數讓孩子對一個任務感興趣的方法。

方法可以是提高某種技能的練習。但是,是什麼技能?學生是否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練習?學生是否每次練習都得到了提高?

方法可以是對某種事物的解釋。但是,是為了什麼目的?它是否是完整的解釋?或者,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並讓其選擇最適合的答案?

方法可以是對學生今後會使用到的某種物體的描述。但是,如何使用和什麼時候使用呢?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夠使其發揮作用呢?

方法還可以是學生需要記憶的名稱、日期或規則。但是,能否使用帶韻律的詞句使其更容易記憶呢?

In fourteen hundred ninety-two

Columbus sailed the ocean blue。

I before E

Except afer C

Or when sounded like aye

As in neighbor or weigh。

最後,如果是教一門課程和布置作業,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才能使其更令人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