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家們、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調查之後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他們的學習習慣之間存在著一種正比例的關係。
凡是學習成績優秀或者良好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習慣一般也較好;凡是學習成績不良或者很差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習慣一般也不好。
據研究表明,雖然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業成績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從多方麵入手,例如:可以加強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榜樣、加強智力訓練等等,但最見效、最有益的一種方式就是從培養學習習慣這方麵入手,特別對小學生而言,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小學階段被公認為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第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完善學生的人格。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習慣養成”式的教育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方式。有人也許會產生疑惑,學習習慣隻是關於學習方麵的問題,與道德修養、完善人格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不然,高尚的品德修養、健全的人格是在良好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之中逐漸養成的。
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現在與將來的學習狀況,而且更會影響到學生的社會生活、性格特點、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例如,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成績上不去,從而影響老師與同學對他的評價,容易形成自卑、多疑、敏感、敵視等性格特點。
二、用學習意誌去培養學習習慣
有道是:“五歲成習,六十亦然。”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一個人終生受益。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們往往在小時候都養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隨後那漫漫歲月之中,這種良好的習慣成為他們立身的一個重要法寶。
(一)學生主要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種類多種多樣,對青少年來說,學習習慣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與獲取知識有關的學習習慣。
這是學習習慣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學習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快速有效地去獲得間接知識(主要是間接知識,直接知識不多)。這個認識過程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與注意,並主要通過閱讀、聽課、複習、做作業、考試等方式表現出來。與獲取知識有關的良好習慣有:專心致誌地聽講的習慣;
認真預習功課的習慣;
認真搞好複習功課的習慣;
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各種作業的習慣;
注重課外實習與具體實踐的習慣;
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解決疑難問題時不怕困難的習慣;
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習慣;
自習課上不交頭接耳的習慣;
考試過程中自己獨立完成的習慣;
對某一問題獨立提出見解的習慣;
堅持做好讀書筆記的習慣;
堅持做好課堂記錄的習慣等等。意誌在養成與獲取知識有關的學習習慣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與講究學習衛生有關的習慣。
學習是一項腦力勞動,雖然與體力勞動有區別,但同樣也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如果時間過長,負擔過重,就會引起身體與心理的疲勞,使大腦與身體的某些器官出現“超負荷”的情況,長此以往,就會影響甚至於損害人的身體健康。因而,學生在學習之時,一定要注意做到勞逸結合,科學地用腦用眼,養成良好的學習衛生習慣。
與學習衛生有關的良好學習習慣主要有:
科學地使用大腦的習慣;
科學地使用雙眼的習慣;
養成正確的看書寫字的姿勢;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樣需要意誌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