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從成長到蛻變(1)(3 / 3)

當你把抱怨當成習慣的時候,會讓你失去與別人交流的能力。你有沒有這種經曆,在你心情很好的時候碰到一個家夥,這個家夥上來就說天氣有多麼糟糕,他的生活多麼黯然無光,這個時候你的大腦會隨著他的語言思考,結果你腦中的畫麵便是一副副不愉快的景象,相信你的心情會因此大打折扣。在下一次,你會盡量避開與這個家夥交流。

為自己播下希望的種子

世事無常,我們無時無刻都會遇到困厄和挫折。遇見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困難時,你都是怎麼看待的呢?不要把自己禁錮在眼前的困苦中,眼光放遠一點,當你看得見成功的未來遠景時,便能走出困境,達到你夢想的目標。

有個突然失去雙親的孤兒,生活過得非常貧窮,今年惟一能讓他熬過冬天的糧食,就隻剩下父母生前留下的一小袋豆子了。但是,此刻的他,卻決定要忍受饑餓,他將豆子收藏起來,餓著肚子開始四處撿拾破爛,這個寒冬他就靠著微薄的收入度過了。也許有人要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委屈和折磨自己,何不先用這些豆子充饑,熬過了冬天再說?或許,聰明的人已經猜到了,原來在他小小的心靈裏,充滿著發了芽的脆綠豆苗,整個冬天,在孩子的心中,充滿著播種豆苗的希望與夢想。因此,即使這個冬天他過得再辛苦,即使餓昏過去,他也不曾去觸碰那袋豆子,隻因那是他的“希望種子”!當春光溫柔地照著大地,孤兒立即將那一小袋豆子播種下去,經過夏天的辛勤勞動,到了秋天,他果然得到豐富的收獲;然而,麵對這次的豐收,他卻一點也不滿足,因為他還想要得到更多的收獲,於是他把今年收獲的豆子再次存留下來,以便來年繼續播種、收獲。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種了又收,收了又種。終於,孤兒的房前屋後全都種滿了豆子,他也告別了貧窮,成為當地最富有的農人。

在不斷前進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見未來的人,也一定能掌握現在,因為明天的方向他已經規劃好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將走向何方。就像故事裏的主人翁,即使當下貧苦挨餓,卻對未來充滿憧憬,在饑寒交迫的冬天裏,希望成為他支持下去的重要動力。留住心中的“希望種子”,相信自己會有一個無可限量的未來,心存希望,任何艱難都不會成為我們的阻礙。隻要懷抱希望,生命自然會充滿激情與活力。

一千次失敗以後

在西班牙文壇上,有一位作家,人稱獲獎專家;有史以來,沒有哪一個作家獲得過像他那麼多的文學獎。他是誰?他就是年逾六旬的西班牙科爾多瓦作家曼努埃爾·特林·貝納維德斯。

據西班牙《時代》周刊1999年10月18日一期報道,迄今為止,他已獲得各種文學獎一千次,在世界文壇上是絕無僅有的;從70年代初以來,他獲獎的金額不下五千萬比塞塔,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年獲200萬,每月獲17萬。他那支生花妙筆征服了馬德裏、巴塞羅那、聖保羅、倫敦、布宜諾斯艾利斯甚至好萊塢的評獎人。這位和藹可親、樸實憨厚的老者對記者說,獲得一千次獎勵後,有點兒讓他“鬆勁兒”,但是他表示,他將繼續寫作,繼續參加評獎,直到“壽終正寢”;當記者問他從何時起對文學獎發生興趣時,他說:“我一直有兩個愛好:一是走路爬山,挖蘑菇;二是作詩寫小說。前者是一種樂趣,後者是為了體現我的價值,所以我決定拿作品去評獎;那是在1971年,在卡迪斯,我寄去一首詩參賽,結果獲獎。當時我想,如果一連參加三次,一次也得不了獎,我就會心灰意冷地罷休了。但是第一次就獲獎,我便著迷了。”

從那以後,他不斷獲獎。事實上,他的每篇作品都獲了獎,如果某篇作品在一次評獎活動中未獲獎,他就拿它去參加第二次、第三次,最終總能獲獎。他的獲獎作品大多數是詩,少數是短篇小說,大約詩有800首,短篇小說有200篇。

他承認,他寫不了長篇小說;他試過三次,結果均以失敗告終。當寫到第五頁的時候他想:“不應該讓讀者去讀我寫的這種幹巴巴的東西。”實際上,他不但沒寫成過長篇小說,而且他生來也幾乎沒有讀過長篇小說。他隻讀過《堂吉訶德》,他忍受不了長篇小說,他厭惡長篇小說,讀三五頁就讀不下去了;“我知道,這是一個缺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