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要想站在商界前沿,唯有創新是手段(3)(3 / 3)

果然,龔家父子在得知消息之後,真的感受到壓力了,隻是他們還沒有徹底悔改,隻是找裘豐言假意訴了一番苦。裘豐言當然不會相信他們所說的那一套。

第二步,胡雪岩一看龔家這個態度,那還得再給他們施加點壓力啊!於是,他就想到了采用當時當官的最怕禦史這點來下手(古代的禦史也就是抓那些官員小辮子的人)。隻是胡雪岩采取的隻是虛晃一槍的做法,他“隻拉弓不放箭”。那會兒,剛好裘豐言有個做禦史的朋友回家探親,探親完自然馬上就會回京。胡雪岩便天天讓裘豐言去找那位禦史喝酒,而這場麵看得黃宗漢他們一愣一愣的,以為胡雪岩他們在對禦史舉報自己,心裏實在沒底,就隻能對胡雪岩他們“繳械投降”了。

因此,沒過幾天,做虧心事在先的龔振麟就找到裘豐言,表示願意從15000支火槍中拿出5000支讓胡雪岩經手,這等於是胡雪岩從敗局中又有了賺頭。所以,阜康錢莊的準備金一下子充實起來了,胡雪岩也有5萬兩銀子的純利潤可賺。

從這個典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商場中,最忌諱的就是衝動,打一些無準備之仗。雖然敏捷是好事,但要用對地方它才能顯示出它的力量。就比如這次,胡雪岩看準了做軍火生意的商機,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敏捷眼光,但是他馬上著手就開始毫無顧忌地做事,那自然就犯了“身手敏捷”的錯誤。

生意場上,生死毫厘之間。有句話說得很對“方向錯了,走的越快隻能走的越遠”,如果敏捷帶來的後果是衝動,是導致方向判斷錯誤就前行,那麼到最後還不如不要那所謂的“敏捷”好得多。所以,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大意,都不能一味地以為敏捷是好事,凡事得三思而後行。

當然,這裏的三思而後行並沒有否定“行動快捷”,也不是提倡“拖拖拉拉,優柔寡斷”,而是指在敏捷行動之前能將重大的事情、因素都考慮在內,做到方向上不會出現大失誤,行動中不會半途而廢,當然,這樣結果也會完美很多。

在胡雪岩做生絲生意的時候也有一個例子。他將生絲囤積起來兩年,就是在錢莊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下,也從來沒有動過賣掉生絲的念頭。原因就在於他考慮得非常周到,並且這種考慮是建立在敏捷的市場嗅覺的基礎上的。

那個時候官府和洋人的關係已經逐漸緩和,所以限製交易的禁令政府是早晚要解除的。如果解除的時間發生在新絲上架前一段時間,那自己的囤積貨肯定吃香;就算是在新絲上市一段時間後才解除,而現實證明新絲那個時候仍然運不進上海,那他胡雪岩的舊絲仍然還是緊俏貨。因此,無論如何,他隻要囤積起來等待解禁的日子,自己就一定會賺錢。

有人說,胡雪岩這樣做非常像是在買股票,其實的確有一定的相似性。現實中的好些人隻是一味地知道買漲買漲,隻要看見某隻股票在漲就不顧一切地瘋狂買進,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它的未來,考察過它的發展,因此,等到那隻股票一路跌下去的時候,叫娘的有,叫爹的有,跳樓的也有。而胡雪岩做生絲生意時已經用敏捷的市場嗅覺預測到了那隻股票會一直在漲,所以,雖然中間有時候股票的漲幅到了引誘他拋售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著等它一直漲到漲停的那一刻,而這,沒有三思而後行的那份細心,是遠遠不行的。

所以,生意要想做得好,除了具備敏捷的市場嗅覺與敏捷的行動以外,還需要做好各方麵的考慮,三思而後行。畢竟做生意不像是玩過家家,輸了贏了就是一點點的痛癢。做生意,成敗的代價是非常大的,有時候甚至是傾家蕩產,所以,三思而後行比敏捷行動來得實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