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1)(1 / 3)

胡雪岩大事記

1823年 胡雪岩出生。但關於他的出生地向來有兩個版本,一說是浙江杭州,一說是安徽績溪,後世普遍偏向於後者。

1838年胡雪岩由於在錢莊當學徒表現良好,基礎牢靠,被升為“跑街”。

1845年 外出謀生十多年的胡雪岩首次回到家鄉探望母親,並完成了母親安排的第一次婚姻。

1846年 因為胡雪岩將公款500兩銀子用於資助落魄官人王有齡捐官,而被迫離開了當學徒的信和錢莊。

1860年 胡雪岩當學徒的於老板去世,由於沒有兒子,對胡雪岩又很是看中,就將自己的錢莊贈給了胡雪岩,胡雪岩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阜康錢莊。

1860年 太平軍攻克杭州,胡雪岩從上海、寧波購運軍火、糧米等接濟清朝軍隊。結識了清政府重臣左宗棠,從此以他為靠山,也替他做後盾。

1872年 因阜康錢莊分號達到20多處,遍布於大江南北,有雄厚資金,又因為資助左宗棠西征有功,被授為江西候補道,賜黃馬褂。

1873年 在強烈社會責任心和憂國憂民心的驅使下,籌辦了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濟世救民。

1876年 在杭州湧金門外購買地皮10多畝建成了膠廠。

1882年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生絲的大量需求,胡雪岩在上海開辦蠶絲行,高價收得國內的新絲,囤積起來企圖壟斷絲業貿易。

1882年 受到國內情勢所逼,以及洋人的惡意拒買,胡雪岩做了一次大虧本生意,導致各地商號倒閉,家產變賣,胡慶餘堂被迫關閉。

胡雪岩小傳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雪岩是他的字,他是安徽績溪人,也是我國近代曆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首先從一名放牛娃步入了學徒的行列,又從一個錢莊裏“掃地、幹雜事”的“學徒”一躍成為“官居二品、頭戴紅頂、身穿黃馬褂、擁資數千萬兩白銀”、“富可敵國”、“名下多項產業”的一代巨賈。連向來鄙視商人的晚清政府軍機重臣左宗棠都在給朝廷的奏章中稱他為“商賈奇男子”,他於是成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的唯一一位戴紅頂子的商人,被譽為“紅頂商人”。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業企業家,作為一個被後世不斷研究學習的商業榜樣,胡雪岩有著他過人的商業謀略。他有膽有識,有眼有珠,不僅能在商場中把握商機、運籌帷幄,還十分注重“勢”在自己商業經營中的地位。所以,後人在分析他的時候往往說他“商不言商”,原因就在於他在經商上不同於別人的個性之處,就在於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做勢、取勢、用勢,將他一生的商業活動都從構築官場勢力開始。

他資助王有齡、黃宗漢、何桂清、左宗棠這些地方官吏和朝廷重臣,在困難的時候幫他們解難,在遭遇政事困擾的時候幫他們排憂,並通過實實在在、誠心誠意的為他們出謀獻策,出資出力,將他們的功名利益與自己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從而達到一種那些官員們普遍感覺的“一日不可無雪岩”的效果,那自然在胡雪岩有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袖手旁觀。浙江巡撫王有齡、兩江總督何桂清,他們都曾經是落魄的官人,但是有了胡雪岩的資助,有了胡雪岩這個“哥們兒”,他們快速升遷、舒服享樂;而封疆重臣左宗棠,更是在胡雪岩這個懂世事、識大體、有能力的得力幹將支持下,才成就了西北征伐的大業。所以,胡雪岩才得到了重臣左宗棠的器重與信任,他在官場的勢力也才做到了極點。伴隨著左宗棠金戈鐵馬在西北戰場上的轉戰征伐,胡雪岩在不斷從上海為他轉運輸將,購置彈藥、籌借洋款,撥餉運糧等過程中,一方麵有力地資助了左宗棠,一方麵謀取了暴利,造就了自己生意的一個又一個頂點。

胡雪岩那長袖善舞,廣為交際,左右逢源的手段常常使人看得目瞪口呆,進而讓人大為歎服。他不僅僅是一名商人,還是一名夾雜在“黑”、“白”兩道的調和劑。在清朝末年,政府腐敗,國勢凋敝,幫會勢力因此十分強大,以至於對官府都形成了極大威脅,而胡雪岩卻能通過自己的本事結交到幫會首領,通過給他們提供固定的運送官餉和官方物資的機會,通過給他們提供資金發展的途徑,很快在江湖上擁有了自己的朋友,繼而也有了自己的勢力。在他幫左宗棠提供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軍餉糧餉的十幾年時間裏,如果沒有漕幫這些“黑道”的保護和支持,他做不成這些事情,成為不了左宗棠的堅實後盾,也就得不到左宗棠如此的信任,繼而大發橫財。

胡雪岩雖然出身貧寒,又生逢清末社會大變亂的時期,但是他善於適應亂世,善於調整自己的人生態度,把握住時局的方向,挖掘、鍛煉並提升自己的能力,並發現成功與發財之道。在那個封閉、混亂、妄自尊大的社會,他能從社會底層的貧苦人群中崛起,能夠一步步掌握做生意的訣竅,能夠出於商業利益的需要較早地和洋人做生意,能夠利用亦官亦商的身份,為左宗棠購買洋槍、洋炮,籌辦洋務,能夠大膽地改變傳統思想向洋人籌借巨款開我國外債先河,這都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