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商家寶典——事做圓滿,兩頭吃香
生意場中,無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處都是敵人,既然大家共吃這碗飯,圖的都是利,有了麻煩,最好把問題擺到桌麵上,不要私下暗自鬥勁,結果誰都沒有好處。
中國人向來喜歡圓滿,自然而然地遇事總喜歡“和稀泥”,所以,對於那些能“兩頭吃香”的人更是多一分敬佩之心。商家原本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的一群人,所以,他們總是和“損害一部分人利益”這一形象聯係在一起。而真正牛的商家,卻能改變人們的這種看法。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圓滑”的人是最吃香的人,他們八麵玲瓏,見人說人話,見鬼用鬼語。雖然這種人在很多時候被一些人鄙夷為沒有自我,但在實際接觸中,他們卻處處受人喜歡。
因此,做生意的人都以具備這種能力的人為榜樣,因為這會給自己的生意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做生意,圖的就是有廣泛的人氣。現在的商業領域,不是有一句專業的詞彙叫做“人脈”嗎?甚至還有“人脈”就是錢脈的說法,可見,在商業領域中,廣泛的人脈對於商業的巨大影響。
而對於商海中的人來講,廣泛的人脈怎麼來?那就得來自於平時的交際。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凡事都做得很是圓滿,兩麵吃香,那麼他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機會——將利益對立雙方的另一方一起收買過來。這就是創新!在別人隻能損掉一方,保全另一方的情況下,如果你能想方設法地將事情處理的兩邊都得利,兩方都為你所用,那你成功的概率比別人就增加了一倍。
胡雪岩就是一個善於多方取巧,八麵玲瓏的商人。他做事情,向來保證不僅不會損害朋友的利益,又保證自己得到利潤,有時候甚至還會考慮到第三方的利益,所以,他總是在生意場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很多時候,他不僅將事情辦得很圓滿,還會讓壞心眼的商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裏外不是人,以解那些規範商人的怨氣。其中典型一例就表現在與“隆昌”米行鬥法的過程中。
胡雪岩原本做的是錢莊的生意,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他總是在嚐試著將觸角伸到別的領域去。所以,這會兒他瞄上了做米生意。而其中,就必然涉及到了和其他米行存在著合作或者是鬥爭的關係。
“隆昌”米行,是當時非常出名的一個米行,由譚柏年在經營。
但是譚柏年卻並不是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是個紈絝子弟。他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本事,隻是因為父親死後給他留下了一大筆財產,加上又繼承了年代頗久的一家老米行,所以他成天鬥雞走馬玩蟋蟀,躲在蘇州鄉下享福。米行的一切事務他都交給了舅舅譚柏年打理,甚至懶到連賬本也不過目一下,隻要能收到每年按時交付賺來的銀子就行。
譚伯年仗著自己是老板的長輩,又得到“全權處理”的權力,所以向來在米行中行使老板權利,對夥計十分苛刻,店裏上下沒有一個不懼怕他的。等到那年蘇州鄉下風調雨順,穀米豐收,隆昌米行趁機敞開肚子,倉房裏囤積了上萬石新米,因此譚柏年需要為這些大米尋找買主。
按理說,譚柏年做米行生意也已經有差不多三十年的光景了,對米行生意那隻能用了如指掌來形容。論資曆和才幹,他自己是完全可以獨立開一家米行的,隻可惜他家道敗落,命運讓他淪為別人的幫工。這讓他向來有些不甘心,加上石三官對於米行又什麼事情都不關心,所以他就動起了邪心眼,在賬目上做了很多手腳,隻是希望用存米銷出的方式為自己製造翻身當老板的機會。
所以,當山東米商潘家祥抵達上海的時候,譚柏年聽說他有意於在上海收購大批穀米,運往北方,就前去碼頭相迎。不巧的是,見到潘家祥之後,潘卻說他已經與胡雪岩簽訂了契約。譚柏年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一方麵心裏暗地裏對胡雪岩剛進入米行就攬到這麼大的生意耿耿於懷,一方麵已經開始了虎口奪食的構想。
於是,和潘家祥是老相識的譚柏年使盡了伎倆,費盡了口舌,終於使潘家祥毀了和胡雪岩簽的約。胡雪岩是致力於進軍米行的商人,絕對不會因為對方願付一筆違約罰金而高興,所以,對於譚柏年私底下捅自己的一刀,他想著怎樣再起死回生。
俗語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胡雪岩在商場征戰了半輩子,見過的世麵是多的數不清,經曆過的艱難也多如牛馬,他早就已經鍛煉出了一身善於抓住對手的弱點和疏失,予以痛擊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