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要想站在商界前沿,唯有創新是手段(2)(1 / 3)

憑他的直覺,他認為譚柏年身為隆昌米行檔手,從他平時的為人處世和老板不在店內主事這個事實,譚柏年他肯定會營私舞弊。

於是,他盡力地回想著與譚柏年交易的每一個細節,終於給他找到了弱點。

當時他在同譚柏年討價還價的時候,譚柏年出乎意料地並不在意穀米的價碼,隻是要求按一厘二的回扣,把錢存到“裕和”錢莊戶頭上。憑感覺,胡雪岩就能知道這筆錢是譚柏年想拿的回扣。否則,替主人賺的錢,必然是隨大筆米款一同存在一個戶頭裏的。

在抓住了狐狸尾巴之後,胡雪岩就開始了還擊。他以存20萬兩銀子為條件,讓資金緊張的“裕和”錢莊的檔手穀真豪,將“隆昌”米行檔手譚柏年在“裕和”的存款數目告訴自己(這在現在就相當於是你去銀行向銀行人員打探存戶的隱私,是一種對消費者不負責任的表現)。但穀真豪因為好容易能有一筆供自己周轉的資金,也就顧不得商業道德了,他果然給胡雪岩送來了譚柏年存錢的明細賬。

通過這份明細,胡雪岩不僅推算出了“隆昌”近年來的生意情況,還將譚柏年攫取不義之財的事情也暴露無遺。有了這個,胡雪岩又假冒“裕和”之名,故意將譚柏年在裕和的存銀和利息結算賬單送到了老板石三官那裏,讓譚柏年下不了台。更絕的是,胡雪岩還找到了石三官,提出以入股三成、負責米行事務為條件,來幫助石三官整頓米行,挽回損失,這當然獲得了一點管理營銷經驗都沒有的石三官的允許。

其實,事情到這裏,就差不多該收場了。他胡雪岩已經掌控了全局,也扳倒了“隆昌”米行。但是,這不是胡雪岩的做事風格,他的做事風格是將事情做到圓滿,兩麵都好看。所以,他繼續實施著他的計劃。

胡雪岩麵對著譚柏年這個落魄的人,又有罪證在手,直接將他送官不就好了。可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做事風格讓胡雪岩忍了一手,他計劃著像曾經對待犯錯誤的朱福年一樣,也給譚柏年兩條路供他選擇。首先,譚柏年直接被胡雪岩拿著罪證送官處置;第二個,就是譚柏年改過自新,然後改跟胡雪岩安心管理米行,為胡雪岩當差。並且,胡雪岩本著他“愛才、惜才”的風格還答應如果譚柏年同意幫助自己,就將他的俸銀翻番。進路堵死,退路豁然開朗的狀態下,譚柏年當然隻能選擇屈居在胡雪岩手下供他差遣,胡雪岩因此又收得一個人才,可謂兩全其美。

當然了,按照胡雪岩的風格,如果能做到事事完美,處處吃香那是再好不過了,於是,他再接再厲,又開始了對付潘家祥的計劃。

潘家祥當時並不知道隆昌米行的一係列變故,加上譚柏年是自己的老相識,他絕對信任譚柏年。所以簽約付定金後,他就急忙返回了山東,尋找銷售穀米的合作夥伴。其時,北方很多省份已經鬧了很嚴重的旱災,莊稼也連年賺收,饑民更是成群。而當時,朝廷為了以防民變,嚴令各省的撫督,開倉賑災,安撫饑民。

潘家祥是商人,他當然巴望饑民越多越好,那樣他的米價才能抬得更高,自己也才能掙更多的錢。所以,很多位官員來和他談判都未果,直到來了一位願以每石15兩銀的價碼購買兩萬石穀米的官人,潘家祥才動了做生意的心。原本潘家祥這樣已經能淨賺10多萬銀子,但商人貪婪的本性促使他說:“江南戰亂頻仍,穀價騰貴,購之不易,路途迢迢,成本高昂,我已蝕不起老本,不敢多做了。”沒想到的是,那位糧道大人索性每石又給他再添了2兩銀子。潘家祥見火候已到,決定成交。

等到簽約付定金後,糧道大人意味深長地對潘家祥說:“救災如救火,還望潘公信守合約,按時交割,耽誤了公事,可不是鬧著玩的。”潘家祥因為太信任譚柏年,一個勁兒地拍胸脯說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