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要想站在商界前沿,唯有創新是手段(1)(2 / 3)

再說,東風就如同是自然界的一種資源,在你不利用的時候,它就會憑空的消失,它並不會因為你的用或者不使用而改變自己出現與不出現這個事實。也不會因為你的使用而造成什麼樣子的損害,所以,理智地講,東風是可以借的。況且,借勢的過程,順著東風的過程,其本質上是在實現“雙贏”。

例如,早期胡雪岩做生絲生意就是一個例子。他為了掙得“銷洋莊”的暴利,準備投資生絲行業,借著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這個東風。而實際上,洋人對於他來做這個生意,還是有一定的“盈利”可言的。他們的國家需要大量的生絲,而中國的生絲商們卻幾乎都隻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龐大的組織機構,也就不可能完全地給洋人供應原料。但是胡雪岩一旦加入,就形成了有組織、有規模的生絲產業,這給需要原料的洋人提供了便利。

當初,胡雪岩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而向洋人借款成功,也是乘勢的結果。

在胡雪岩生活的那個年代,清朝已經閉關自守很久,因此,能有外商進入國土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別提國內的商人還有和他們借款的記錄了,所以,胡雪岩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在他之前,不僅堂堂政府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而且清政府還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

但胡雪岩通過分析世事之後,竟然又讓他找到了可以借的東風,並最終成功地借到了洋款。在胡雪岩的理論中,他曾宣揚:“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後來居然都順順當當地辦成了,那就是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

在和洋人借款這件事情上,胡雪岩覺得可乘的勢有好幾個。

首先,洋人那個時候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收複東南財賦之區這個目標,所以很願意借款來資助朝廷軍務。因為對於洋人來講,隻有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他們才好做生意。其次,那個時候朝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軍務已經十分緊急,所以在對於不許向洋人借款這個條例上會有所鬆動。再次,領銜上奏這個提議的是左宗棠,他本人手握重兵,又因為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後信任。所以,胡雪岩看到了這個有利於借款的大好形勢,終於借到了這個東風。

“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這是胡雪岩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準則。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總是竭盡所能地為自己做勢,讓自己有借著東風跑的機會。

在官場上,他深知自己不是為官的料,但是卻可以利用那些有東風之勢的人。因此,他通過資助王有齡、黃宗漢、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並通過為他們出謀獻策,出力出錢,將那些官場中人的功名與利益和自己的商業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從而達到“此人須臾不可離”的地步,也從而讓他們和自己成為了“親密的合作夥伴”。況且,胡雪岩借東風最高明的一點是他並非隻是一味地巴結討好官場人士,而是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幫助、支持、關照自己的生意,能為自己所用,讓自己借著他們的東風在商場上跑起來,從而使自己的商業遍布全國各地名噪一時。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王有齡、何桂清等人的升遷和享樂沒有一刻離得開胡雪岩。他們或許有做官的資本、做官的能力,但是如果不是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們不會走上那時候的官位。而胡雪岩,在熟知自己沒有為官方麵的天賦時,通過選擇資助他們來給自己造就東風這個勢。然後借著那些東風,穩穩當當,快速地行進在商場上。

左宗棠,這個大清朝聲名顯赫的忠臣,他平定新疆後,建立不世的功名,也是因為受到了胡雪岩這個後勤部得力幹將籌糧籌餉的幫助。胡雪岩是個人情精,善於觀察別人,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麼,所以也能抓住他們的心,替他們排憂解難。當然,光是為自己尋找勢力還不算成功的商人,還得學會運用這些勢力,巧借東風。胡雪岩深深領會這些原理,所以他能夠依靠那些靠山,轉糧撥餉、籌款購槍,讓所有自己從事的生意,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