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說:“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必求利,要得到勢。”所以,他才能在官本位的封建社會如魚得水,大展宏圖,說白了就兩個字——“創新”。
關於創新,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各行各業的人都在爭著履行“創新”這個實踐。而根據創新的概念,創新就是利用已經存在的自然資源或者是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為。於是,人們在現有的資源和模式下,大力地拓展新的領域,發展新的方向,探索新的方法,獲得新的成功。
穩定的成功,它需要一個團隊托起
凡事就是開頭難,有人領頭,大家就跟著來了。
現代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團隊”的力量,所以,才會在生活中、組織中,大力提倡團隊精神,號召團隊合作。而之所以團隊能顯得比個人更具有力量,是因為團隊裏麵彙集了很多的個人。隻要團隊裏麵的每一個人都貢獻一份力量,那麼加在一起,就成就了很多偉大與成功。所以,現代社會已經漸漸擯棄了“自己動手”這種觀念,而轉向於“跟著東風走”。
中國人向來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幹,並一直將此作為是“大丈夫”的標準。所以,自己動手並沒有什麼錯,也的確是符合了“靠自己一雙手吃飯”這種觀念,但是,這種思想僅限於在做人方麵,應用到別的領域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
從創新的角度來講,經濟學上已經發現“自己動手”不如“借著東風”創造的價值來得多,來得快。一個人,就算他有十分的能力,他也隻可能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麵高人一等,在別的方麵總有比他(她)厲害的人存在。而如果能將這個比自己厲害的角色收為己用,那不是就相當於是順風而行,速度不僅加快,還減少了難度嗎?
當初,諸葛亮之所以能打贏赤壁之戰,靠的不就是對“天時”、“地利”的利用嗎?如果光是靠孫劉聯軍的兵力,不靠老天爺送來的“東風”,他不可能創造出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畢竟曹操也不是一個好惹的大軍事家、謀略家。這就說明了,這個世界上那些真正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物,靠的並不僅僅是自己的力量。那些成功很大部分是他們善於借勢的結果。
對於胡雪岩來講,他出生在那個戰亂四起的混亂年代,照理講,就算他有再大的能耐,在那些外在環境影響下,他也不一定能完完全全地發揮出來。但他竟然能在如此亂世成就一番事業,靠的就是他善於借勢,善於分析時局的本領。
胡雪岩的一生,都認定自己做生意與時局有關。他始終認為自己隻有跟隨時局變化的步伐,借著東風才能騰飛起來,而事實證明了他這種做法的可行性和先進性。當初,他的錢莊向太平軍逃亡兵將吸納存款的時候,就因為他借用了太平天國必然走向敗局這個東風;他拓展新的商業領域,做生絲生意銷洋莊,又借用了當時國外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國內太平軍殺向浙江阻斷上海生絲這個東風。
總之,他的一輩子,都在不斷地借勢,不斷地借東風。王有齡、何桂清、左宗棠是他的東風;太平天國、戰亂、民不聊生,也是他的東風;就連他錢莊的老板也是他的東風。
當初,胡雪岩為了幫助王有齡捐官,不僅貢獻了500兩公款,還落下了被辭退的命運。但是後來,當王有齡做官歸來的時候,胡雪岩並沒有如同某些古時人的固執、迂腐——施恩不圖報而拒絕接受王有齡的恩惠。相反,他充分地抓住王有齡這個東風,一路上順著它跑下去,從而開始了自己事業的起步、發展。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命運的不同,很大程度上真的取決於人的做事風格。有些人,他們可能也有如胡雪岩那般重情重義,廣交朋友,但是卻永遠做不到胡雪岩那樣的成功,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不善於借東風。
有些人有一種很奇怪的思維:對於自己當初幫助過的人,如果某天他飛黃騰達了要報答你,是一定要推辭再三,不便接受他好意的。其實,這是非常不理智的。人與人之間,本就是一個互相幫忙的關係,不能籠統地講你幫助了誰,或者是誰幫助了你。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幫助一個老人找到了家,表麵上看來你是做了一件好事,你是幫助者,老人是被幫助者。但是轉個角度來看,老人受到你的幫助回到了家,而你,卻因為受到了老人給你幫助別人的機會,所以鍛煉、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素質,說起來,老人還幫助了你呢。
因此,對於很多人,在受到自己曾經資助過的人的幫助時,他們總是不斷地推辭,仿佛接受了這樣的幫助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就降低了自己的品質,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其實這是不對的。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總是在別人落魄的時候給予別人幫助,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刻請求別人的援助。這樣,這個世界才能是宣揚中的“人愛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