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榮辱不驚臨危不亂,大商家肚裏能納百川(2)(1 / 3)

按照常理,對於一個十九歲童心未泯的青年,又是第一次來到風光明媚、景色如畫的杭州,那肯定是想法都要溜出去偷偷觀光下。但對於胡雪岩而言,他小小年紀就已經非常理智沉穩,對於這份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又是想做的工作,他鐵了心要遵守一切規矩。加上家裏從小對於他的家教,灌輸的要認真、要用心、要勤勞、要努力,更要聽老板的話之類的思想,所以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都像是腳下注入了鉛鋅,始終沒有離開過錢莊,並且工作上不但熟練而且準確,沒有發生任何差錯。

所以,從中我們還能學習到胡雪岩沉得住氣的方法:活在當下,做好當下。中國有句俗語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胡雪岩的話也是這個意思。隻不過他的表達更突顯了他的睿智:現實是需要麵對,而不是憎恨和逃避的。因此,沉得住氣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要求現實中的人們能做好當下的任何一件事情,真實地麵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勇敢地麵對現實。

俗話說得好:“沒有無由的福祗,也沒有無由的災禍。”世間的一切榮辱得失,其所得所有,一定有它該得該有的緣由。所以,凡事該淡薄一些、學會沉住氣。隻有明白了這層道理,在得意和失意的時候都做到寵辱不驚,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冷靜地分析實際,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而保持了這樣的習慣,再應用“今日之果,昨日之因”的說法,那麼以後的日子將會更順利、更精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發現很多人一輩子能過上越來越好生活的緣由。

胡雪岩不僅自己這樣做,教朋友也貫徹運用這個智慧,甚至也欣賞有這種智慧的人。

前麵我們講過,在太平軍攻占杭州的時候,胡雪岩的一家老小都在杭州城內。他的家人會不會因此受到傷害?而他辛苦創立的在杭州城裏的店鋪會不會被破壞?更要命的是,他的靠山兼好友王有齡因為失去了城池而自縊殉職。這一連串不利的消息,足以把任何一個平凡人擊垮。但胡雪岩是出了名的沉得住氣,所以他才能靜下心來,從而找到了一條解決的辦法,不僅洗脫了自己的罪名,還製止了那些不利謠言及事情的發生。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他衝動、沉不住氣,浮躁地麵對著這一切,那結果將是落進在朝廷和太平軍兩麵都受敵的境況。

杭州城被收複的時候,裏麵的一切幾乎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唯一沒變的隻有更夫老周。他不論什麼時候都是一如既往地每夜按時打更,從來沒有間斷過。那時候戰亂剛過,家家戶戶都是閉門不出,街上也一片蕭條肅殺的景象,但胡雪岩重返故裏的第一個夜晚,就聽到了那久違的“咚,咚,鏜!咚,咚,鏜”的梆鑼之聲。為此,他十分動容,在聽完老周的每天堅持打更後不禁連聲讚歎:“難得!真難得!”當即就覺得老周這個人是個人才,並決定要把老周收到自己的門下,還將委以重任。

或許是因為老周的價值觀和胡雪岩的相像這個緣故,所以在“精明”的胡雪岩看來,像老周這樣的人,他肯定是個無論在多麼糟糕的情況下都能一本正經、踏踏實實做好自己分內事情的人。

既然他具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因為在胡雪岩的哲學裏“世界上很多事,本來就用不著有才幹的人去做,平常人也能做,隻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經地去做。能夠這樣,就是個了不起的人。”老周剛好符合這個標準。

如此看來,胡雪岩算是發揚光大“沉得住氣”精神的一個大家。

他自己履行,廣為向朋友傳播,自己還十分欣賞“業內人士”。

那麼,究竟要有怎樣的態度才算沉得住氣呢?明代的呂坤在《呻吟語》中闡述了這種“沉住氣”的真正態度,他說:“在遭遇患難的時候,內心卻居於安樂;在地位貧賤的時候,內心卻居於高貴;在受冤屈而不得伸的時候,內心卻居於廣大寬敞,就會無往而不泰然處之。把康莊大道視為山穀深淵,把強壯健康視為疾病纏身,把平安無事視為不測之禍,那麼你在哪裏都不會不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