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劉不才愛賭這是一個缺點,卻讓胡雪岩這個伯樂看見了他的賭技甚高這個優點。更讓人敬佩的是他還知道在合適的場合上充分利用劉不才的這個特點,使其“短處”在合適的場合變成長處。在胡雪岩從商的經曆中,結識龐二是因為劉不才,而和洋人做軍火生意,當前鋒的仍然是那個別人看做是“一無是處的敗家子”的劉不才。當然,劉不才在胡雪岩的“相馬”中並不是一個特例,後來的另一個賭鬼“陳世龍”也具有和劉不才類似的“變廢為寶”經曆。所以說,任何情況下,任何一名準備尋千裏馬的“準”伯樂,都不能一味地隻看到千裏馬的短處,就算看到了,也該牢記“瑕不掩瑜”這四個字。
上海的古應春是怡和洋行在我國從事經營活動的早期代理人。他因為在洋場混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對外國的典章製度、工農業等方麵都有了很深的了解,當然也就摸透了外國人的經商方式、行為特點。然而,古應春有高傲的“書生”本性,最後還是胡雪岩用“奇計”才將他收服。但收服之後,胡雪岩並不是為了將他踩在腳底進行踐踏,而是充分利用了他通曉洋人事務這個特長。之後,胡雪岩正是有了古應春這位“外國通”的幫助,才在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應對自如。這些成就的取得,不能不說是胡雪岩懂得容人所短,揚人所長的結果。
撇開利用這些人的長處來講,隻是胡雪岩一個人單打獨鬥,就算他有再高的能力,也不可能樣樣事情都精通。他肯定在賭場上不如劉不才會交際,肯定不如“科班出身”的古應春對洋場的一切了解,肯定不如老張了解生絲生意,所以不利用這些人幫忙,他的生意不會做的那麼大。並且在左宗棠西征,胡雪岩代表政府向洋人借款的時候,如果缺少了古應春的幫助,那麼借款的利息是多少,還款時間怎麼定,還款方式如何等問題,胡雪岩就算搞明白了也不知道要費多少勁。
難怪,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去,但隻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之後,我將又是一個鋼鐵大王。”這並不是說卡內基有多狂妄,隻是他知道一個道理:任何一個龐大的組織,它都是靠員工,靠人才一點點聚集、積累的結果。所以說,卡內基的這句話,與其說是他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不如說是他對自己“知人善用”這項技能的自我肯定。
可見,人才應該是一個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少了人才,任何的構想,任何的管理,任何的藍圖都是一片空想。胡雪岩也正是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才無時無刻為自己搜羅著合適的人才,並想方設法將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們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序的開發,為自己所利用。而聰明的經營者,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就應該學習胡雪岩的這種用人技巧。
管理若要得法,獎懲須有標度
治我損我,拆我的爛汙,那是行不通的,甚至應該讓你沒有好下場。但是隻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飯總是大家一起吃的。
在中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一句一直流傳至今的話,也是一句管理上非常有哲理的話。小到個人、一個組織,大到公司、企業、國家,隻要是一個有組織機構的地方,都應該有與其相應的獎勵處罰機製。因為,社會、組織、個人,隻能在這些機製下生存、發展起來。
傳統觀念中奉行“嚴師出高徒”的說法,仿佛懲罰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將事情引上計劃中的道路。其實不然。古今的大量事實證明,光有懲罰並不能得到構想中的結果,而隻有懲罰和獎勵並用,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縱觀中國曆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內隻用嚴酷的法製殘暴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而其他各朝代的聖君因為信奉儒家思想,采取獎懲並用的措施,才造就了“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之類的盛世。這說明一個問題:真正的管理應該是同時使用獎勵和懲罰這兩個手段。因為:光是有獎勵,那麼壞的行為和風氣將受不到遏製,而壞的東西勢必帶壞原本好的風氣和行為;光是有懲罰,那麼人們的生活隻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甚至為了避免犯錯誤受到懲罰,人人都會選擇固步不前,隻求於能免除懲罰這種方式。這兩種方式當然都過於極端,達不到很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