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將那些人才為我所用的過程中,胡雪岩動用了很多的手段。首先,他利用慷慨、不吝惜錢的做法;其次,他采用給人薄麵的手段;再次,他還善於利用人情。而從他那些用人才成功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始終秉承著“各盡所能”的用人原則,在使用人才的時候,想方設法地將他們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這樣,不僅人才的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還讓各個崗位都有一名得力幹將支撐。
可見,經營者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想將公司發展壯大,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外,還需要真正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重要的是還要敢於在用人上不拘一格。隻有時刻不忘人才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記得在恰當的時候回報他們,記得人才是公司發展的基礎,一個公司才能得到不同能力的各種人才,也才能使人才得到充分的發揮,公司也從而才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若想用人之長,就得容人之短
用人之長,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根據他人的才幹,授予他適當的事情,則不會失敗。根據他人的能力,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則能少犯錯誤。
俗話也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老天爺是公平的,一個人在有強勢、優點、特長的同時,必然也具備著劣勢、缺點。
所以,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講,想用人所長,就必須要有容人所短的肚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這篇唐代韓愈的名篇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社會現象的縮影: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千裏馬,隻可惜因為遇不到好的伯樂而錯過了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世界就是由伯樂和千裏馬組成的,“伯樂”們為了國富民強,為了公司發展壯大,為了創造財富,總是不斷地在擦亮眼睛,巴不得盡量用自己的慧眼識出更多的“千裏馬”;而“千裏馬”們也是盡自己所能地展現自己的閃光點,希望能得到“伯樂”的賞識,然後不遺餘力地拚殺疆場。
然而,現實中卻出現了這種情況: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造成了很多資源的浪費。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很多“準”伯樂修煉不夠,不能完全地明白“人無完人,金無赤足”這個道理。他們對於千裏馬,巴不得使盡渾身的解數,拿著放大鏡去照它,將它身上所有的特點都放大開來。自然而然地,一匹匹千裏馬在這種選擇條件下被擠死在“龍門”那裏。
現實中,一個好公司、大公司要招的人是何其多,所以每個公司都會設立“麵試”這一道坎,也就是相當於“相馬”。但是,奇怪的是,現在的人們在相馬的過程中,更多看中的是“馬”的長相何如?是不是很高大,是不是很威猛,是不是曾獲過什麼獎,是不是有什麼證書,而對於他們是不是真的具有千裏馬的潛質,考慮的很少。
現代社會在“相馬”的時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就造成了為什麼找工作的人初試就沒通過這個現象。因為,在現實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或者沒有過人的考試分數,卻有一身厲害的動手實踐能力;有的人沒有很高的學曆,卻極富創造性;有的人沒有很多的工作經驗,但是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然而由於相馬的條件因招聘人而異,所以,也許在一個人的眼裏他是一匹“駑馬”,而在另一人眼裏他就是一匹“千裏馬”。
其實,在伯樂辨識“千裏馬”的過程中,現實與理論存在了偏差。千裏馬不會在表麵上留下我就是千裏馬的標簽,它能跑千裏的能力隻能是內在的一種潛能。所以現實的偏差在於:本來選擇千裏馬對於伯樂的眼光要求很高,卻被現實扭曲成了伯樂對千裏馬的過分挑剔。也許馬毛不正宗,也許馬身不健壯,也許馬尾巴有點翹,也許馬的腿有點太長等,但隻要它具備了行千裏的潛能,就應該斷定它是一匹千裏馬。關於它的外觀,它的品行,這些後天的調教可以改變。總之,現實中的伯樂不能再按找一匹“無瑕馬”的標準去行事。
那些隻看重表麵的行為是“準伯樂”的行為,或者說是名義伯樂的行為。而真正懂得識人才,挑選人才,用人才的“大家”,肯定不會將“馬”的缺點無限放大,相反,他眼中看的是馬的才華,馬的能力,馬能創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