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說:“做大生意光靠一個人是撐不住的,需要有大批的人。這就需要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培育人才。”中國古代有“伯樂相千裏馬”的傳說,那千裏馬在伯樂的發現中,開始了它能力的發揮,生命意義的綻放。而也正是在伯樂的不僅善於發現,還善於喂養、調教、指引中,才構築了一個千裏馬的王國,才讓楚王贏得了一批“良將”。而這批良將,也不負所托,始終幫助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拿他們的才氣助我成功
交往、接觸和托付的人,如果選擇不當,那麼即使擁有萬金,也不能稱之為有錢;看人要不拘一格,要看準了人再用。
中國向來有一句古話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充分說明了良將的重要性。在這個被譽為人才世紀的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開始了對人才的重視。因為他們發現:公司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個優秀員工貢獻出的力量堆積的結果。
現代社會,人們將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歸結為簡單的五個字“人才的競爭”。這就說明,任何強大的公司,都是因為積聚了豐富人才的結果。而事實也證明,的確是這麼回事。但是,這裏還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才堆積在一起,怎麼將他們篩選出來?
公司挑選人才,不像是菜市場裏顧客買菜買魚,隨便看一下,新不新鮮,色澤好不好就了事。它需要的是有慧眼的伯樂從各個角度對他們進行考察,隻有能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不遺餘力地對他們大加開發、利用,一個公司的人才庫才能永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有首唐詩雲:“燕昭高築黃金台,四方豪傑乘風來。”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燕昭王不拘一格用人才,從而使弱小的燕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的故事。這對於我們今天的經商之人、管理人員和公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個組織,是組織那就都有一個架構。
雖然說領導人員是處於高端的人群,掌控著公司發展的方向,但是他下麵的員工——人才才是公司的基石。領導人員隻是站在了這些人的肩上,所以才顯出巨人的樣子。而因為人才能創造出極大的價值,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好的人才是助經營者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句諺語叫做“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講的就是人才的作用。
雖然用到這裏不是特別恰當,但我們這裏強調借用的是人才發出的光。一個公司如一棟房子,它是靠著一磚一瓦蓋起來的,所以要想公司光輝燦爛,光芒萬丈,它隻能是借助於一個個人才具有的光的堆積。正是因為這樣,現代的管理人員才不斷地將人才的挖掘、培養和使用搬上工作日程。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門類,叫管理學。
而一代大商胡雪岩可以說就是用人之道、管理方麵的一個榜樣。他不僅有一雙識別人才的慧眼,還能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什麼性格的人,隻要他覺得符合自己用人的標準,便會想方設法把他吸引過來,成為自己的幫手。而這種大膽將人才為我所用的做法也就成就了他成功的事業,輝煌的一生,這充分地印證了一句話“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根樁。”
在人才的不拘一格使用上,還要求管理者、提拔者、伯樂有一個博大的胸懷。胡雪岩雖然自己不具備超人的能力,但是他心胸寬廣,並不妒才嫉能,因為他知道人才對於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總是不斷地發現人才,並不拘一格地用人,甚至不惜用高薪來肯定人才的價值。正如他自己說的,“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錢一分用人也是一樣。”
從胡雪岩的身上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優良的組織需要一個好的管理者,而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要善於發現人才,並根據不同人才的特點對他們不拘一格地使用。大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就是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他自身本沒有西楚霸王項羽那麼有實力。
但他們兩位之所以能出現“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局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兩人用人的標準差異造成的。項羽高傲,恃才傲物,看不慣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更不要說對他們大加利用。
而劉邦不同,他善於使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從而不僅給自己減少了工作量,減輕了壓力和負擔,還讓那些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各盡所能,終於取得了大漢朝巍巍天下。
胡雪岩就是像劉邦一樣的理智管理者。當初,阜康錢莊開業,胡雪岩急需聘用一個得力的總管。經過各方麵的考察,他鎖定了大源錢莊的劉慶生,而那個時候的劉慶生,根本不是什麼起眼的人物,他隻是一名普通的夥計。但是他身上的閃光點已經被胡雪岩這個伯樂相中,所以,胡雪岩開始了對他的考察,經過了考察最終錄用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