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任何已經馳騁或即將馳騁於生意場上的人,都不能恃強鬥狠,認為自己的公司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自己有力挽狂瀾的能力而忽視一些小細節去大膽行事。任何人做事必須要謀定後動,做到未雨綢繆,而這種未雨綢繆的獲得就需要生意人具備準確的眼光。有了準確的眼光,就能看到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再順勢而行,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點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公司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剛開始的時候,任何公司要想在商海中鼎足而立,就必須要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否則,那些已經存在的公司憑借著它們長期的經驗,一定能吃掉後起之秀。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對於已經發展壯大的公司,準確的眼光就不重要。應該說,要想在商海中擁有立足之地,任何公司,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要能準確定位市場。
向來人們過多地強調獨特的眼光,而忽略了眼光的準確。誠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創新已經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策略被提上了日程,但準確這個“老生常淡”是絕對不能被忘記的。
那麼,市場的眼光如何做到準確呢?這方麵,我們可以學下大商人胡雪岩。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後,清廷對太平軍進行嚴打,因此許多太平軍將士都在私底下盤算著自己以後的出路,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把手中的私財存放到錢莊裏這條出路。胡雪岩是個“久經商場”的老將,他明白事態的走向,知道太平軍必然走向滅亡,那麼那些太平軍將士為了養老問題,就一定會將自己的財物存進錢莊,如果自己這時候在錢莊開通這項服務,那麼絕對剛好趕在時候上。因此,他和張胖子細細盤算後,開通了這項業務,從而獲得了大筆的收入。
這就是胡雪岩眼光準確的一個例子,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
準確的眼光有的時候是非要和政治局勢聯係到一起的,因為隻有明白了商場發展和政治的必然聯係,然後進一步製定出合適的政策和應對策略,才能先人一步搶得商機。
曾經,對於商人而言,做商人就必定要與官場打交道。因為隻有獲得了官場作為保護,才能行事順利,並且有了官場的人員,商人能探知很多政治消息、經濟消息等,而這些消息當然給商人經商提供了方便。因此,聰明的胡雪岩將他的眼光伸到了政治生活中去。他覺得要獲得生意的成功,除了找對方法做好事之外,在官本位的封建時代,還必須要找到合適的官場靠山。而事實證明了胡雪岩的眼光不僅是在商場,就是在官場定位上,也非常準確。
有一天晌午,當了跑街的胡雪岩收回了一筆差點成為爛賬的款子——500兩銀子,心情十分高興,就去茶樓喝茶聽說書慶祝一下。這時,對麵有人衝他作揖,很客氣地問是否可以共用一桌。
胡雪岩不是一個拘束的人,所以當即點頭,順便用他老練的識人眼光打量了這個人。當然,來人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正是後來成為了胡雪岩第一貴人的王有齡。隻是那時候的王有齡看起來雖然年齡和胡雪岩相仿,卻一臉憔悴之色,但即使憔悴,也掩蓋不了他的氣宇軒昂。胡雪岩是個看人的高手,所以他主動和那人攀談起來並成為了朋友。
幾句簡單的交談之後,胡雪岩知道了原來王有齡他是福建侯官人,還是個秀才。有意思的是,聽完書後,王有齡準備起身告辭,卻囑咐店小二說胡雪岩的茶錢由他來付。胡雪岩原本對他是個讀書人又氣度不凡很有好感,這會兒他來這麼一招君子之為,讓胡雪岩更是覺得此人雖然落魄,但是一言一行不失為名士風範,而且禮數規矩也是做得漂亮。於是,善於交際的胡雪岩展開他的交際手腕和王有齡攀談起來。當了解到王有齡是因為捐官未果而鬱悶時,不禁問道:“王兄,恕我魯莽,敢問是個什麼缺?”王有齡看胡雪岩也很耿直,就直言道:“浙江鹽運使,不過恐怕不屬於我了。”
鹽運使?胡雪岩的眼睛亮了起來。因為他是商人,而且是個對一切都很關注的商人,所以他知道鹽運使不但是個實缺,而且是個大大的肥缺!這裏需要簡單介紹一下背景知識: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的時候,曆朝曆代都實行的是鹽鐵官營製度,也就是說,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鹽它是國家所有,並且實行“專賣”。胡雪岩他知道這些封建官場上的事情,所以對王有齡已經感興趣,加上他片刻的交談之後覺得王有齡是個有魄力、有能力的人,最後,胡雪岩二話沒說,就拿出僅有的公款500兩銀子資助王有齡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