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說:“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所謂“時局”可以從字麵上拆解:“時”指的是時效性,“局”指的是局勢。那麼時局聯係在一起說的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局勢的變化。在商場當中,市場瞬息萬變,時局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商人要有很強的把握市場變化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商人有果敢決斷的魄力,敏銳透徹的眼光和完善迅捷的行動力。隻有跟隨著市場而動,跟隨著局勢而動,生意人才可能在生意場上成功。
眼光靈活敏銳,才能把握市場動向
一個生意人缺乏敏銳之性,將難有大作為。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眼光的重要性。但生意場上所指的眼光,又遠非平常意義上提倡的“要高遠、要準確”這樣簡單,它還要求這些眼光一定要跟上市場的發展動向,這樣才能敏銳地捕捉到市場信息。
市場瞬息萬變,眼光也要隨著一起發生敏銳的變化才能把握住市場的動向。而所謂的眼光敏銳,不就是我們提倡的要發現機會的另外一種表述嗎?生意場上,商人隻有在具備了敏銳的眼光的基礎上,他才能把握住商場上稍縱即逝的商機,也才能從眾多的機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個。而機會對於商家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胡雪岩就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機會。”既然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我們就必須要在機會沒有消失、剛出現的時候想盡辦法發現它,然後將它利用起來。而要做到這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個人的眼光必須敏銳。
縱觀紅頂商人胡雪岩顯赫的一生,幾乎都是靠敏銳眼光發現了機會,進而把握住機會的結果。而那些所謂的敏銳眼光,依賴的是他長期以來對市場動向的了解和把握。並且這種了解和把握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靠手腕、靠方法,胡雪岩靠的方法就是擴充自己信息來源的渠道;它還需要靠行動,胡雪岩的行動就是舍得投入自己的心力,然後才在那些複雜多變的市場中找準它們變化的動向。
胡雪岩出生於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處在商人們認為最難做生意的亂世,卻在生意場上馳騁,獲得了巨大成功。這在他自己看來,關鍵的因素是因為自己做生意都隨著時局、隨著市場而動。
而後人客觀的評價也是這樣:他的生意成也好,敗也罷,確實都與時局、與市場有關。比如他開設的錢莊就曾經向太平軍那些逃亡兵將吸納存款,這是和他把握住了太平天國注定走向敗局的大勢有關的;再比如他從辦錢莊到轉為做生絲生意銷“洋莊”,也是與太平軍殺向浙江阻斷上海生絲來源有關……正是因為他對這些時局的把握,胡雪岩才能把握住政治動向導致的市場動向,從而才取得了成功。
胡雪岩原本出身於錢莊,所以他對於錢莊的一切都非常的熟悉,做起這方麵的生意來也是得心應手,但奇怪的是他在別的領域的生意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並取得了成功。探根究底,他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善於把握住時局,眼光敏銳地跟隨時局而動。當然,這種眼光的敏銳並不能膚淺地將它歸為“運氣好”之類,而是他胡雪岩實實在在能力的表現,也是他長期在商場中摸爬滾打鍛煉出來的。試想:就算他能找到得力的幹將,就算他能管理有方,就算他學業很精,但如果沒有非凡的綜合能力,沒有商場中積累的經驗,他不可能有敏銳的眼光,不可能把握住市場動向,不可能取得一係列生意的成功。例如,決定要做生絲生意的時候,胡雪岩根本對生絲就沒有多少的了解,唯一了解的隻是自己手下的一對夫婦。但是,胡雪岩憑著自己敏銳的眼光,看到了市場的真實走向:那個時候剛好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特別是紡織工業大發展的時期。而絲綢要發展就需要紡織,一紡織就一定需要大量的原料,而中國是蠶絲生產的大國,所以,洋人就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蠶絲。那麼,在這個時候做這方麵生意,無論是做內貿,還是銷“洋莊”,都肯定能賺大錢。
於是,說幹就幹,胡雪岩雇傭了老周夫婦替自己打前鋒,終於在生絲領域獲得了第一次成功。有了第一次,相應地就會出現第二次,直到後來他對生絲行業已經非常嫻熟,甚至成為了業界的龍頭。而這種跨越不熟悉的行業做生意獲得的成功,不能不說是因為胡雪岩眼光敏銳,看準了市場走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