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喜歡聽竽合奏,對於會吹竽的人,不加挑選一律任命為樂師,因此宮廷樂師多達數百人,其中不乏充數的人。宣王死後,泯王繼位。泯王則喜歡聽獨奏的樂曲,因此夾雜在樂師中充數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這就是“濫竽充數”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透視人心的時候,要讓每個人有單獨表現的機會,這樣才能觀察出各人的實際才幹。
(5)設置疑陣試探人心
故意製造一些疑問,來打探人心,故弄玄虛。
近來衛相山陽察覺衛王似乎對他有些懷疑,但又無法測知君王的心意。於是他想出了這樣一個計策,故意散布謠言,毀壞一個君王寵臣的名譽。這名寵臣聽到山陽君毀謗他的話,怒氣衝衝地對周圍的人說:“哼!山陽君還有這份閑情,他已經被君王懷疑,自身難保了……”
然後他把君王對於山陽君的觀感完全吐露出來,由此,山陽君探得了君王對他的種種看法。
3.識人的八大準則
看人、識人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有的人僅憑穿著看人,有的人僅憑長相看人,更有甚者僅憑感覺看人。其實這樣都有失偏頗。看人是有一定準則的。
(1)勿憑第一印象識人
我們與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時,對方首先給我們留下印象的一般總是外貌。外貌(包括長相如何、風度怎樣等)似乎決定著第一印象的好壞。但僅憑第一印象識人是不全麵的,有時還會有虛假性。所以勿憑第一印象識人。
(2)勿以工作論貴賤
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決不能因為對方是個清潔工、是個小商販、是個修車的就認為其卑賤。隻要是憑自己的勞動來養家糊口就無可厚非。所以不要以工作的高下而與其人格畫上等號。
(3)勿以財富論貧窮
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真正的貧窮,是無知而不是無錢。因此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寡來評斷一個人是窮還是富。有的人“人窮誌不窮”,比起那些有錢的人,更有人格,過得更加快樂。所以識人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4)互換角色,多角度識人
有時候,我們常常不理解“這個人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其實,隻要你在內心假設自己也處在他那個位置,你會怎麼做,就會明白此人此舉的真正意圖了。也許你會發覺,自己和他的做法一樣,甚至還不如他呢。
互換角色,設身處地,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技巧,也是了解別人最簡單的一個方法。
(5)看其周圍的人
識人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這個人經常跟哪些人來往,看看圍繞他的人都是怎樣的人就行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與自己誌趣相投的人在一起。這也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為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會使交往雙方在某些行為準則、性格特點、價值取向上變得相近或相同。因此,識人看其周圍人是很有必要的。
(6)用比較的方法識人
比較是我們認識周圍世界和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認識人也是如此。比較的確是一個好方法,對於認識人、分辨出人們之間的微笑差異是有很大幫助的。但關鍵看你怎麼比較,我們一定得全麵,否則就會由此產生猜測、懷疑和誤會。
(7)不以成就來論人
一人個的成就大小,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來論定。絕對不能以發大財、做大官來定。有的人雖然沒有做大官、發大財,但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也說他有成就。從世俗的價值來看,或許他的成就很有限,但是他的道德人格是崇高的,正所謂從平凡中見其偉大。
(8)不以偏見識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認識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愛,因此正確地認識一個人是極其困難和複雜的。《聖經·詩篇》中說,一個人情感激動時,“雖有耳朵,卻聽不見”。培根說:“情感以無數的、而且有時是覺察不到的方式來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因此,我們應該跳出感情的圈子,擺脫利益的束縛,心平氣和地去觀察了解一個人,才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4.從對待工作的態度看員工
工作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麵。由於工作內容的不同,以及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所負有的責任心程度也有所不同。工作癡狂的人,他們的欲望大多不能得到滿足;因工作的失敗而得了精神官能症的人,通常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經過父母親人的細心嗬護,他們有依賴、撒嬌的個性;經過一次失敗,能力就明顯降低的人,他們是內向型性格;愛出風頭,好表現的人通常有歇斯底裏的個性,他們極度熱衷工作並且希望別人也是如此,相當排斥工作不認真的人,實際上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存在一些懶惰的成分;一旦有外人在場,工作效率就明顯降低的人是內向型性格的人,相反則是外向型性格等。我們可以通過一係列的表現了解一個人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