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頑固不化的人
頑固不化的人是最難應付的,因為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隻知堅持自己的意見,死硬到底。跟這種頑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最浪費時間的,結果往往徒勞無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適可而止”,否則談得愈多、愈久,心裏愈不痛快。
對付這種人,你不妨及時抱定“早散”、“早脫身”的想法,隨便敷衍他幾句,不必耗時,自討沒趣。
有時候,適度的緊張和放鬆,也可以在交際之中形成一種理想的氣氛。隻是,當你明白對方的反應是受自己的應對態度所影響,進而影響到交際的結果時,就不得不特別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了,特別是臉上毫無表情的人更應注意才行。
“人要相交才能知道個性;馬要試騎才能知道良否。”這是一句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至理名言。
人類是感情化的動物,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修養和生活境遇都不盡相同,加上性格上的千差萬別,便構成了當今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人。
而辦事的終極目的卻隻有一種,那就是改善現狀,讓自己或別人活得更加開心幸福,讓後代過得更加舒適。世上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做著這樣或那樣的事,不過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不斷地失敗。究其原因,當然也有千千萬萬,但是其中的辦事方式也有不適當之嫌!
既然,人有千萬種,女人不同於男人,老年人不同於青年人,丈夫不同於妻子……那麼,我們與之辦事的方式就應該千變萬化,因人而異。
同別人交談,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也就是要注意和研究交談對象,這樣做,更容易說服對方,取得交談的良好成果。
首先,應先了解對方的一些經曆情況和生活狀況。在辦事當中,各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他有他的生活願望,你有你的生活觀點,交談能否融洽,就在於辦事雙方協調性開展得如何。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有生理、安全、群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個層次的需要。假如,你不了解他的生活困難,而在那裏大吹特吹打高爾夫球或是環球旅遊的樂趣,他肯定提不起興趣和你談下去,但倘若你告訴他一條快速致富的門路,不用你說下去,他也會提問的。無疑,因為這正是他所關心的。
其次,必須注意對方的心境特征。
如果在交談當中,你不顧對方的心理變化,而一味地將想法通通搬出來,那麼,你是得不到他的認同的。一廂情願的談話往往會讓對方厭惡。
孔子在《論語》中說道:“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該說話的時候卻沒有說,從而失掉了說話的時機;不看對方的態度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睛瞎說。
在交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活動是呈漸變狀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人交談中應兼顧對方的心理活動,使談話內容和聽者的心境變化相適應並同步進行,這樣才能讓交談者達到明朗化,引起共鳴。
我們常聽到“在那種情況下,我實在不該那麼說”這句話,這是因為說話與時境失去了統一、和諧,甚至造成不良後果而產生的懊惱。
最後,應清楚對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怒形於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談;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則應注意委言婉語循循善誘。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辦事時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
我們要想使自己的事辦好,辦得順利,隻有努力學會掌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充分調動起我們的人生經驗,才能為我們辦事成功提供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