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成在糊塗。聰明人不可一世,糊塗人成就一生。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糊塗更難。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成功,他必須表現得像個傻瓜,但卻很聰明。鄭板橋有一句名言:“難得糊塗。”為世人所稱道,區區四字,言簡意賅,卻道出了無數難以言喻的道理,富有以柔克剛,藏的露拙,韜晦隱忍的深刻內涵,可謂精彩絕倫,孕育著大的智慧。“難得糊塗”愈來愈成為為人處世、闖蕩社會、遨遊商海所必備的智慧錦囊。
采取寬容、“糊塗”的態度
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說寬容是一味良藥,它能消釋心裏的埋怨、憤慨,它能埋藏隱藏的怒火、硝煙,它能使一個一味暴躁的人變得心平氣和,它能讓一顆充滿仇恨的心變成雪後最純潔的天使。
因為易怒、易妒,所以無法體味寬容,一直讓自己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盤旋;因為狹小,無法品嚐寬容的偉大,所以一直地讓自己像一隻暴脹的氣球一樣,氣鼓鼓地四處宣泄心裏的餘氣。有的人一輩子都生活在自己的心裏,讓陰影一直籠照著自己,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變得再也不能呼吸。而有一些幸運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夠及時找到這一味良藥,於是他給了自己一方更明亮的天空,從此不再斤斤計較而代之以平和一笑,不再對生活充滿埋怨而代之以滿足自聊。
男女朋友在戀愛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太在乎對方而爭吵,或是為了偶爾的遲到,或是為了沒有及時回電話等等之類很細小的事情,結果往往因為太愛而傷害了對方,最終不歡而散,而當兩個人退回到朋友身份時,因為沒有了對對方的苛刻要求,卻會發現相處在一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寬容。給彼此多一點空間,多一點原諒的理由,那樣也許感情會長久許多。不要因為愛而給對方太多束縛,過早地扼殺了自己珍愛備至的感情。其實很難說清楚寬容到底是什麼,它也許隻是一時糊塗。世人都說“難得糊塗”,這也是前人在為人處事中所得出來的一個真理吧。
相傳,戰國時期的楚莊王,在愛妾被一位陪宴的將軍調戲的情況下,竟然也能假裝糊塗,不追究犯上者的罪,遮掩了這位風流將軍的罪過,則更是厚得難能可貴。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經過艱苦作戰,平定了叛亂之後,大擺酒宴,招待群臣,歡慶勝利,名曰“太平宴”。酒宴開始,莊王興致很高,說:“我已六年沒有擊鼓歡樂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亂,破例大家歡樂一天,朝中文武官員,均來就宴共同暢飲。”於是,滿朝文武,與莊王歡歌達旦。
夜深之後,莊王仍然興致不減,令人點起蠟燭,繼續歡樂,並要寵妾許姬前來祝酒助興。忽然一陣大風吹過,將燈燭吹滅。這時,有一人見許姬長得美貌,加之飲酒過度,難於自控,便乘黑燈瞎火之際,仗著酒意暗中拉住了許姬的衣袖,大概想一親芳澤吧。
許姬大驚,左手奮力掙脫後,右手順勢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係纓。許姬取纓在手,連忙告訴莊王說,剛才敬酒時,有人乘燭滅欲有不軌,現在我把他帽子的係纓抓了下來,大王快命人點蠟燭,看看是哪個膽大包天的家夥幹的。
誰知莊王聽後,卻對許姬說:“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要顯示女人的貞節而辱沒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準備掌燈的人說:“切莫點燭,寡人今日要與眾卿盡情歡樂,開懷暢飲。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興,那我就要處罰他!”眾人一聽,齊聲稱好,等眾卿全都扯掉了係纓之後,莊王才命令點燃蠟燭,不聲不響地把那個膽大妄為的人隱瞞了過去。
一個將領對自己愛妾的調戲,對於至尊無上的君主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羞辱。這在當時的社會裏,絕對屬於大逆不道的犯上之舉。誰要是犯了這方麵的罪過,不丟掉小命那才叫怪哩!可是楚莊王卻能假裝糊塗,原諒屬下的過錯。
這段“絕纓會”的千古佳話,如果沒有後來的善報結尾,恐怕還是要遜色許多。
三年後,楚國與晉國開戰。楚軍中有一位勇士一馬當先,總是衝在前頭。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此拚命。勇士回答說:“末將該死。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不治我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隻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在這個故事中,楚莊王聽說有人調戲美人,認為酒醉失禮是難免的,所以來個假癡不癲,故意讓大家扯斷冠纓。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得到了應的報償。他的這種“糊塗”其實是一種富有遠見的精明。
在這方麵,宋太宗采取的“糊塗”態度可以說與楚莊王是異曲同工。宋太宗時,孔守正官拜殿前虞侯。一天,他在北路園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榮在皇帝麵前爭論起守邊的功勞來,二人越吵越氣憤,失去下臣的禮節。侍臣奏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太宗不同意,讓人送二人回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一齊到金鑾殿向皇上請罪。太宗說:“朕也喝醉了,記不得有這些事。”
太宗的“喝醉了”,體現了一位君主的寬廣胸襟豁達的風度。其實這是做人的學問。現代都市生活中的我們何嚐不曾為此受到啟發呢?筵席上無君子,酒話無真言。太宗的“喝醉了”是明智之舉,如果對臣子酒中之語都包容不下,怎能容得下舉國百姓,如何治國安邦,廣納良言。想想也是,喝醉了,“糊塗”了,也就少了一點紛爭,多了一份安寧,人與人之間也就少了許多摩擦,不會因一點利益勾心鬥角、心懷鬼胎,而是化幹戈為玉帛。因此說,該“糊塗”時且“糊塗”。用“糊塗”來寬容別人的失誤是做人的處事之道,做人之理,是一種生活的技巧,是處世的竅門。
當你在生活中與他人出現尷尬局麵的時候,何不裝一下糊塗,笑著踩完一路的泥濘;當你被名利場攪得人仰馬翻的時候,何不裝一下糊塗,堅持著自己走過去……當你真的做到糊塗的時候,想必你就已經找到了寬容的定義,那以後的天空裏剩下的就隻有彩虹了。
中國那句古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還是非常起作用的。其實,我們每天遇到的矛盾,說穿了都是一些小而又小的小矛盾,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大可不必非要弄個是非分明、你死我活不成。小事本來都可以不當一回事。如果你對小事稍稍糊塗一些,或者對之根本就視而不見,即使你碰上了,但你如果能夠用大度的心態寬容對待,以小事化了的辦法處理它,那也就什麼煩惱都不會有了。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沒人知道一定是對的或者錯的,何必一定要捅破呢?
為人處世,遇事都要讓人一步,此為高明之人。今日讓人一步,即為日後進一步留下餘地;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度的人,為最聰明之人。因為給別人方便,就是日後給自己方便。糊塗處世,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薄情寡義之事,凡事都做到問心無愧,對人寬容為先,方顯真正智慧。
“糊塗”中屈,“糊塗”中伸
人生是個萬花筒,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變化。但是,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聰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
老子大概是把糊塗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成,就不算是真愚真惑。
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寬慰了。
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寧武子即寧俞,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輔佐衛文公時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後,國家內亂,衛成公出奔陳國。寧俞則留在國內,仍是為國盡忠,表麵上卻是一副糊裏糊塗的樣子,這是明哲保身的處世方法。因為身為國家重臣,不會保身怎能治國?後來周天子出麵,請諸侯霸主晉文公率師入衛,誅殺佞臣,重立衛成公,寧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這是孔子對“愚”欣賞的典故,他很敬佩寧俞“邦無道則愚”的處世方法,認為一般人可以像寧俞那麼聰明,但很難像寧俞那樣糊塗。在古代上層社會的政治傾軋中,糊塗是官場權力雜耍的基本功。
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佯裝糊塗得以脫身;二是曹爽、司馬懿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總語雲:“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慨歎:“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為官可以愚,但為政須清明,不可混淆。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寫道:“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兒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兒小虧。但“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兒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由此看來,世上最可悲憫的人,往往自我感覺不錯,正是古人所謂“賊是小人,智是君子”之人,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卻懷持小人之賊心的人。為人處世與其聰明狡詐,倒不如糊裏糊塗卻敦厚。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聞名於世,心地卻十分純樸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史平生漫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嚐不嘖嘖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裏糊塗之人。
糊塗難,難在於人私心太重,眼前隻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計較。《列子》中有齊人攫金的故事。齊人被抓住時官吏問他:“市場上這麼多人,你怎敢搶金子?”齊人坦言陳辭:“拿金子時,看不見人,隻看見金子。”可見,人性確有這種弱點,一旦迷戀私利,心中便別無他,惟利是圖,用現代人的話說:掉進錢眼兒裏去了!
聰明與糊塗是人際關係範疇內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其本身並無優劣之分。隻不過太聰明的人,學點兒“糊塗學”中的妙處,於己大有益處。古人雲:“心底無私天地寬。”天地一寬,對一些瑣碎小事,就不會太認真,苦惱也不來了,怨恨更談不上。得糊塗時且糊塗,是“糊塗學”的真諦,聰明人不妨試一試。
做人要懂得含蓄
含蓄是一門藝術,含蓄是聰明人的專利。說話含蓄,就有機智、風趣、幽默之感;文章寫得含蓄,即有耐人尋思、回味無窮之美妙。機智的含蓄,可使生活中免除幾多尷尬、幾多無奈;風趣的含蓄,不僅能消除誤會、化解矛盾,還可以不露聲色地探測對方的心路;帶有幽默的含蓄,會使智者心照不宣地開懷大笑,一解憂愁和煩惱。戲劇藝術表演中的含蓄表現手法,既令觀者淋漓盡致地聯想,回腸蕩氣地暢笑,又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含蓄的語言,隻可意會,不宜窮究。以含蓄解含蓄是智者之間的較量。官場上的含蓄,一方麵可收取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麵又能拒絕他人於千裏之外;商場上的含蓄,不僅能主動出擊、贏得商機,又可使對方承受難以琢磨的心理壓力;情場上,含蓄是戀人傳遞情愛信息最高明的招數,既可暗暗地射出丘比特之箭,又可準確隱晦地表露心跡,表達愛意。
有句俗話叫:隻打雷,不下雨。在生活中人們常用它來形容那種口號滿天而辦不了實事,不能兌現許諾的人。這種人熱衷於“推銷”自己,顯示自己,即使辦了一點實事也不錯過,其結果也隻是膚淺地流於形式。這種人往往隻會給人留下“鬧山麻雀無幾兩肉”的印象,不能樹立起威信。與此相反,有的人則是沒有雷聲,卻下起了綿綿細雨,悄悄地滋潤了人們的心田。這種人的處世態度是以含蓄為貴,注重實際,不喜歡口頭上做文章。他們在人們心目中有較高的威信。
有這麼一則真實故事:某局長想從自己手下提拔一名助手輔佐自己,考慮對象有兩名:一個叫勇,一個叫鬆。勇得知這一信息後,拉張三結李四地鼓吹自己有政治遠見,有謀略,有能力改變單位現狀,並在總結會上大吹自己各方麵的成績。總之,他是盡量顯示自己,以引起其他人的重視和注意。豈料,局長一句“像你這樣能力太強的人,局裏用不起”就打發了。相反,當局長找鬆談心時,鬆隻含蓄地說了一句“我在沒做成功之前,不敢隨便許諾”的話就贏得了局長的賞識,認為他講實際、求實效,而勇卻野心勃勃,過於炫耀,有辦事浮躁之嫌。最後局長啟用了鬆。
從上麵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有時說話一句抵百句,費盡心機地想達到目的,倒不如順其自然。我們發現,那種生怕別人不認識自己,而刻意渲染自己的人常存在以下不利:
一、言多必有失,行多必有誤。上則事例中應該說勇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希望領導重視人才、大膽啟用有作為的人。但是他過於急躁,出現了一句“有能力改變單位現狀”的失誤之語。這句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可以想象局長會認為勇小看自己,認為隻有他才能勝任局長職務,自己幹不好。為什麼說“行多必有誤”呢,例如勇走東竄西,想拉攏人心來推選自己。殊不知,這給大家造成一種勇“想升官”的逆反心理。鬆則慎重行事,順其自然,反倒贏得了同事和領導的賞識……
二、給人造成威脅,而遠離你。那種過分顯示自己長處,硬要表明自己比別人強的行為,往往會使周圍的人對他產生一種壓抑感和厭煩感,而不願接近他。如果他偏要不知深淺地繼續下去,最終隻能是害了自己。
一群箭魚遨遊在蔚藍的海洋裏,它們鋒利的嘴巴曾使凶猛的鯊魚都望而生畏。於是,它們便認為自己是海洋中最偉大的魚種。
有一艘輪船從此經過,箭魚的首領第一個衝上前去,傲慢地說:“醜陋的怪物,你為什麼不向我們這些偉大的魚種敬禮呢?”輪船竟對它們視而不見,它們一個個惱羞成怒,紛紛朝輪船刺去,結果嘴巴都被折斷了,變成了鯊魚一頓美餐。
人要生存,就必須掌握一些本領,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本領之後,能夠保持平常的心態。得意忘形,隻能品嚐到更加苦澀的果子。
三、過於了解你,而失去了吸引力。人們常有這種感覺:對自己不太了解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神秘的誘惑力,而對那些天天對自己發號施令或在自己麵前經常活動的人,因太了解而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我們應“含蓄”做人,麵對各種考驗沉著冷靜,考慮問題要有深度,看人看事不能膚淺片麵,不要輕易發表自己不成熟的主張。當然,並不是說讓你坐等機會,不去爭取,而是要讓你采取正確的方式。麵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人們熱衷於“推銷自我”的同時,“含蓄”做人也正在為不少人所接受。
沉默有時是種最佳的選擇
人們常說:“沉默是金。”實際上這是在指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條捷徑。
人們每天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可能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開心、可賀,或工作不順,心境不佳,頗受挫折;或與同事朋友間有了矛盾;或工作上的競爭壓力;或家庭的經濟壓力等等,都會影響著心情如天氣一樣多變。
如果這一天遇到高興的、可喜的事,自然心情怡悅,自然談笑風生,這種心情帶回家裏,什麼煩心的事都會化解。可是遇到不好的事情,心情自然也就黯淡、煩躁,回到家裏,身旁最親近的人又嘮叨個沒完,小小的口角也會讓矛盾激發、爭吵。
人要學會沉默大抵是因為做人難。試想,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人都要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如在父母麵前你是孩子,在孩子麵前你又是父母,夫妻之間你不是丈夫就是妻子,在單位你不是同事便是上級或下級等等。又如,父母身體或心情不好無端對你發火,孩子貪玩學習不用功或在外闖了禍,妻子整日嘮叨沒完沒了地指責你這也不對那也不是,明明是上級錯了或沒經調查研究就怪罪於你,朋友對你發生了誤解正在火頭上而你又不便馬上解釋,你該怎麼辦?可見難就難在火不是、溫不是、陰不是、陽不是。
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你必須認識到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心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
在商業或私人交際中,無言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一個印刷業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印刷機,他感到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2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
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350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會給你帶來益處。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可以避免失言。許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極力表現得禮貌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不恰當的話給自己帶來麻煩。
學會沉默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國在上個世紀的十年動亂文革期間,人們首要的問題是管住自己的嘴巴。無論是“當權派”還是“革命群眾”,說話一不留神,一旦與政治沾邊便會禍從口出。輕者受批判,挖根源,上掛下連,有寫不完的檢查交待。重者明確身份,戴上帽子,交群眾專政,乃至身陷囹圄,搭上身家性命。時下講究寬鬆和諧似不必有身家性命之虞,然而學會沉默絕非多餘。誰要是以為當今真是想說啥就可以隨便說點啥,請不妨可以一試。隻有吃了苦頭時方知,嘴巴雖然是長在自己的腦袋上的,可並不是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任自己隨意亂說的。
學會沉默是一種豁達與涵養。友人相聚舉杯暢飲,酒至酣處,特別是有年輕漂亮的女性在場,人人都爭著發表高見推銷自我。這時不妨學會沉默。因為演說者不能沒有聽眾,當個忠實聽眾為朋友捧場,沒有人認為你是啞巴。與人相爭言辭激烈,當問題辯到麵紅耳赤誰也不服誰時,不妨學會沉默。因為事後平心而想,各人心中都有數。那種屙屎都想占上風的人勢必朋友會越來越少。
學會沉默是一種深沉的愛。夫妻之間齊眉舉案,相敬如賓,是斷然沒有的事。那是文人們痛感“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於無奈中而自我營造的“烏托邦”。你想,夫妻親昵耳鬢廝磨,即便“聖人”也有忘形之時,偶一露出短處便會被捏住。女人嘴碎且得理不讓人,一旦捏住短處便要隨時拎著抖落一番。這時不妨學會沉默,隻要看準時機,在恰當的時機投去深沉的一瞥或暗示,一切恩怨頓時煙消雲散。所謂相敬如賓此時才有實際意義。
學會沉默是一種機智。明明心明如鏡,卻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問搖頭三不知。當說不說皆因火候未到,如不審時度勢自作聰明,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此謂世事洞明皆學問。
學會沉默是一種人格。
學會沉默是一種境界。
學會沉默是一種成熟。
……
侃來侃去,套用時下北京侃爺的一句時髦話:這小子心裏忒陰暗,有話不說憋在心裏也不怕把自己給憋悶壞了。是的,學會沉默或許是少了點亮色,不過,成竹在胸,含而不露,未必就是不善不仁之舉。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難免有不幸,被誤會了,遭遇到“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處境。沒關係,放寬心。泡壺茶,聽聽音樂,就算全世界都懷疑你,隻要你自己問心無愧,又何必挖空心思,費盡力氣,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呢。情者自清,相信事實總會勝於雄辯。等到水落石出的那天,你得到的將是人們滿滿的尊敬與讚賞,一切曾經的不快,刹那間,煙消雲散。這就是沉默是金的魅力。不妨學會沉默。
無“心”地順其自然
人世間有些事情說來也怪,當你有意去做時,結果卻“事與願違”;而在你不經意的情況下卻會出現“意外收獲”。難怪人們時常發出“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感歎,不少人也因“好心辦了壞事”而惹出諸多煩惱。因此,做人處事還是“無心”為妙。
宋仁宗時代的名臣韓琦曾說過:“處事不可有心,有心則不自然,不自然則憂。”他在太原為官時就深有體會。太原當地風行弓箭之術,民間組織了箭術同好會。他在太原任職期間,並未加以禁止,也沒有采取獎勵措施,老百姓自動自發,樂在其中,對於地方的防衛,也有助益。可是後任的宋祈卻對此事別有用心,下令給這些練習弓箭之術的人,進行登記,編成部隊,不用木弓,改用角弓。太原人本來因不太富有才用木弓,如今命令既下,大家隻好賣牛買弓,終於引起了很大的騷亂。這就是想要加以利用的居心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容易,而做“無心人”卻很難。因為,“無心人”並非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的那種袖手旁觀的懶惰者,而是一種做人處事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人能力和智慧的結晶,看似“無心”勝“有心”。要達到這種境界,良策有三: